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数量随之快速增长,“垃圾围城”的困境成为制约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破解这一难题,云南砚山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将生活垃圾开发成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为全县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聚焦绿色动能转化,开辟垃圾处理“门路”
“苍蝇特别多!”
提起前几年的垃圾填埋场,黄锦贵又是摇头又是摆手。黄锦贵家住砚山县江那镇石头大寨,家里距离县上的垃圾填埋场直径距离2公里。“现在好咯,我们村里的垃圾每天都有车来拉走,再也不往填埋场里倒了,苍蝇都很不见了。”
砚山县总人口50.43万人,按每人每天产生0.6公斤垃圾计算,全县每天可产生生活垃圾300吨左右。这些垃圾不倒在填埋场又将去往何处?如何处理?
位于砚山县维摩乡炭房社区高速公路旁的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里便藏着答案。这是全省第一家建在县级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总投资1.6亿元,占地面积68.6亩,厂内绿草如茵、树影婆娑、空气清新,垃圾日处理量300吨,配套建设1×300t/d机械炉排垃圾焚烧锅炉+1×6MW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组、垃圾接收及贮存系统、垃圾焚烧系统、余热锅炉系统、烟气净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可以实现将全县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吃干榨尽”零排放。日“食”300吨垃圾,可年“吐”2600万度电能,实现经济价值2300余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在发酵过程中收集的渗滤液经过全自动化控制处理,符合工业用水标准用于绿化灌溉;垃圾焚烧过程中排出的烟气均经过净化处理设备处置,实现100%达标排放;垃圾焚烧后产生的飞灰经螯合固化,制成飞灰固化块再运到填埋场进行安全填埋……在垃圾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除了封闭设计的垃圾坑内,其余各环节完全看不到垃圾的踪影,也没有任何难闻的气味,厂区还专门设置有工艺参观通道和咖啡厅,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垃圾处理厂而不是休闲公园。
创新四级处理模式,畅通垃圾转运“来路”
垃圾处理有了“门路”,如何畅通垃圾的“来路”曾经却是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当时群众卫生意识薄弱,垃圾乱堆乱放情况突出,加上我们村养牛的多,牛粪乱堆、乱放,夏天臭气熏天、蝇虫乱飞,雨天粪水横流、无处下脚,特别是我们位置偏远,垃圾清运更是困难重重。”距离海创垃圾焚烧处理厂60多公里的蚌峨乡六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太学说。
据了解,砚山县共有11个乡镇,86个村委会、21个社区,部分村社位置偏远,六掌村遇到的问题普遍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砚山县采取了“户清扫、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以县包乡、乡包村(社)、村(社)包村(组)、村(组)党员干部挂包到户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形成长效,将公共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维护、保洁费收缴、门前三包等纳入村规民约,实现清扫保洁制度、垃圾收费制度两个全覆盖,形成砚山县特有的“农户自筹+财政奖补”模式有效破解“经费从哪里来”的难题;全县共配备保洁员2922名,以村组为单位组建党员突击队1061支,组织发动群众每周开展一次大清扫,提高群众参与度。同时,通过政府融资、环境卫生连片整治、上海兵器装备集团帮扶等方式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5000余万元,共配置垃圾清运车辆200余辆,垃圾箱1500余只,全县所有村委会、自然村基本实现了垃圾箱、收运设施全覆盖。
现在,走在青山环绕、屋舍俨然、道路整洁的六掌村,每一个赶着牛羊的村民手里都会带着一把小铲铲。经过了解,六掌村实施环境卫生整治“街长制”,明确村民清扫自家入户路和庭院、保洁员每天清扫公共区域、街长督促执行“三方责任”,并且规定每周三为“环境卫生整治日”,由突击队的65名党员带领个村小组群众开展村内环境卫生和庭院卫生整治,集中清扫各种垃圾,“县上给我们配了13个垃圾箱,由乡上安排运输车辆,随满随拉!放牛带铲铲是我们村规民约里规定的,为的就是能及时清理路上的牲畜粪便,保持环境整洁。”李太学说。经过大力整治,曾经的“牛粪村”蜕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李太学曾说:“如果你在本村看到一堆牛粪,我可以当面把牛粪吃下去。”这是李太学对本村环境卫生的高度自信,也因此,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牛粪书记”,2021年六掌村被评为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强化资源循环利用,扩宽餐厨垃圾“财路”
长期以来,砚山县城市餐厨垃圾一直采用进入企业及个体养猪场或者排入市政管网进行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极易造成城区环境污染和市政管沟“消化不良”从而堵塞。
为了进一步规范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砚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北京兰奇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日处理量5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示范项目,按照“分户收集,统一转运,集中处理”的原则,由企业提供专用餐厨垃圾收集桶和车辆,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密闭、环保的循环收集、处理。
“目前我们已签订餐厨收集协议1000余份,收集餐饮600余户,投入餐厨收集专用车辆6辆,解决当地就业30余人。对砚山城区所产生的餐厨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北京兰奇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兴洪介绍时说。
在餐厨垃圾处理车间里,餐厨垃圾通过分选出杂物,高温灭菌,并将油、水和固性物分别分离出来,固性物经水解处理及微生物发酵转化,制成菌体蛋白或有机肥,废油经过提炼,得到粗油脂。同时,废水经过氧生化处理和膜处理达标后贮存、二次利用,全程实现无害化处理,真正让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同时,公司与西南大学联合创立科研基地,通过长期技术研发,对生产出来的菌体蛋白进行优化,从而提升产品对水产的养殖效果,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我们已经累计处理餐厨垃圾1万余吨,实现经济价值200万元,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收益双促进。”李兴洪说。
据了解,砚山县采取政府负责提供建设用地,企业负责投资,政府每年支付130万元处理费用,20年后所有设备交归政府所有的新型合作模式,通过科学处理,让餐厨垃圾“变废为宝”,在全州率先探索出餐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对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生态链条提供了有力参考。
如今的砚山,不论是县城区、还是偏远农村,一场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辆辆垃圾清运车在城乡之间往返穿梭,原来的填埋场现在已经不再填埋生活垃圾,全县生活垃圾的处理实现了从“填埋”到“绿色焚烧”循环利用的巨大变革,环境美、生活美、生态美、人文美的绿色健康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养成。(普文晓 砚山县委宣传部供稿 )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