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3岁到36岁,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从青涩学子到业务骨干,从不谙乡情到如鱼得水,云南普洱边境管理支队富岩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李涛用13年守护着辖区万家灯火和百姓安康,换来如今的成熟与坚韧,也成为了佤族群众心中的“蛮恩”(佤语:好大哥)。
(李涛撰写材料)
走千家进万户 他成了群众的“蛮恩”
2008年入警后,初到单位的李涛被分配到社区警务工作岗位。由于没有经验,他就一遍遍地向老干部请教,并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为了全面了解辖区情况,他在村寨一住便是一个多月。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深知只要对群众真诚,他们也一定会理解我的工作。”仅仅过了半年,李涛已经和辖区群众打成一片,还被佤族群众称为“蛮恩”。
(李涛看望辖区困难群众)
刚入伍不久的一次走访中,李涛发现村民岩交家中有位小男孩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却没有去读书。原来,男孩是岩交的侄子,几年前男孩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家出走,此后男孩就一直寄宿在岩交家,因未办理户口,无法报名上学。
了解情况后,李涛立即找村组干部核实情况,向街坊邻居询问男孩的出生情况。半个月后,通过李涛的努力,终于将男孩的户口问题圆满解决。
“谢谢警察叔叔,我终于可以上学了。”开学的前一天,男孩高兴地来到边境派出所,抱着李涛说。
(李涛为学生送上安全手册)
保稳定促和谐 “蛮恩”贴心不偏心
在走访中倾听,在倾听中表达,在表达中引导,在引导中化解。这是李涛摸索出的社区警务群众工作法。工作几年后,自己总结的群众工作法让李涛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去年4月9日,单位接到群众报警,称正在富岩镇参与水库修建的村民与工程负责人在施工现场发生争执,随时可能会动手。
正在值班的李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发现,村民们手中拿着锄头、铲子等工具,将工程负责人围在中间。
“都别冲动!”见此情形,李涛冲了过去。
“蛮恩,你来了,快给我们评评理!”村民们一看是李涛来了,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工具。原来是因为村民认为施工方工时费结算慢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李涛处理矛盾纠纷)
“蛮恩从不偏袒谁,说的话有理,咱们都服气。”不到一个小时,李涛对双方逐一进行谈话劝解,矛盾圆满解决。
薪火相传共奋进 “蛮恩”也是新警的“领路人”
“涛哥,这个表格怎么填?”“涛哥,这起案件后续要怎么处理?”......入警13年来,李涛历经社区、办案、内勤、副所长多个岗位,是单位里的“全能”移民管理警察。面对同事们一声接一声的“涛哥”,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他都会逐一耐心解答。
“你可以去请教涛哥,他在这个方面可是专家啊!”2018年6月,新警赵金龙分配到单位,陌生的工作环境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勤岗位让赵金龙犯了难,在同事们的建议下,他天天向李涛请教,逐渐“赖”上了他。
(李涛指导新警录入人口信息)
接处警、写材料...事无巨细,李涛一遍又一遍地为他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丰富的经验教授给他。
“别慌!头一次办案,弄不明白很正常,我带你多操作几次,熟练就好了。”赵金龙跟着李涛办理一起打架斗殴案件时,第一次办案的赵金龙难免手忙脚乱,但李涛没有一句斥责,而是耐心地安慰赵金龙。
在李涛的帮助下,赵金龙很快地成长了起来,办理案件也是得心应手。
作为一名戍边移民管理警察,李涛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忙碌的,没有感天动地之举,没有豪言壮语,但他却有一颗不平凡的警心:扎根边疆,当一辈子好“蛮恩”。(苏鑫 普洱边境管理支队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