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风险挑战增多,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富滇银行作为云南唯一省属法人银行,始终把自身发展融入云南发展大局,实施了金融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三千计划”行动,围绕五个方面提出25条具体措施,紧跟招商引资、支持创新创业、助力产业发展,为全省稳定经济大盘,促进市场主体倍增注入金融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强化金融供给,精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杨锦柱是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一名肉牛养殖户,坚持牛圈一定要有一个舒适、清洁的环境才能长的好、长的快的理念。2018年他投入50万元资金用于建立占地面积约1亩,分厂房、能繁母牛及育肥牛栏共三栏的大型牛圈,购入大型青储打草机、固液体分离器各一台,污水处理池40立方左右,购买能繁母牛24头,育肥牛10头。
因肉牛养殖业成本高、风险大,很多养殖户有心扩大规模,但往往因为资金少、融资难,限制了发展步伐。富滇银行推出了“云农贷-肉牛养殖贷款”,并于2022年2月向杨锦柱发放了20万元三年期的贷款,为该养殖肉牛户打了一剂“强心针”,整个贷款过程中农户无需跑到银行办理业务,真正为农户解决了办理贷款难、贷款贵的后顾之忧。
“以前只听说过房子、车子可以抵押贷款,没想到我养的牛也能用来抵押贷款了,富滇银行这回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了!”杨锦柱激动地说。
富滇银行针对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以及非农经营类中小微市场主体,创新研发出多种类数字化普惠信贷产品,如“富滇聚业快贷”、“富滇聚能贷”、“云农贷”等,为中小微市场主体有效授信、便利用信、持续增信提供多元化渠道,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富滇银行还将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融资需求特点,在贷款利率、担保条件、贷款期限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政策,力争普惠型涉农贷款每年投放不低于30亿元,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富滇银行实现经营机构全省16个州市全覆盖,并逐年增设县域支行,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同时全面推进“金融下乡工程”,通过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向乡、镇下沉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面减费让利,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昆明明森物流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大、中、小型企业提供产品运输服务,现有合作的运输车辆超过40余辆。经过公司不懈努力与积累,形成了高效的管理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物流管理经验,尤其是现场管理服务的延伸获得了众多客户的一致好评,拥有稳定的运输客户群体。
道路运输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同时受疫情影响,公司业务大幅减少,资金需求减弱,富滇银行给予的550万元贷款授信额度一直未启用。近期,随着公司业务逐步恢复,向富滇银行申请支用了贷款400万元。富滇银行考虑到疫情对物流行业的影响,主动为客户减费让利,将贷款利率从原6.5%降低到4.85%。
富滇银行持续推进减费让利工作,确保普惠金融减费让利政策落到实处。2021年为82家小微企业提供利率优惠,涉及授信金额 11.03亿元,平均优惠利率 122个 BP,主动实施利息减免 1342万元。
今年,富滇银行将给予“三新”市场主体专属优惠政策,自2022年6月起,对新设小微企业、新办贷款小微企业、新开立账户小微企业,首笔不超过300万元的普惠金融贷款,年化利率按照不高于3.99%执行,优惠政策每年更新。同时配置多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减费让利措施,严格落实融资收费和服务价格管理规定,让市场主体切实感受到融资成本下降。
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数字化服务便利度
李福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战马坡村娜别烈组经营澜沧福丹花茶厂,茶叶基地种植面积150亩,年产鲜叶约50吨,年均向外收购鲜叶约10吨,年生产成品茶约15吨,主要销往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北京等地。
今年以来,随着订单量的增加,企业需扩大茶叶鲜叶收购量,所需流动资金增加,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富滇银行知悉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困难后,仅用三天时间,企业便拿到了50万元的“救急金”,用“富滇速度”有力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解决了李福的大难题。他惊叹到:“富滇银行的服务竟能上门,效率竟如此高效,必须点赞!”
截至2021年末,富滇银行以“每月一品”的速度推动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共有普惠金融特色产品10款,逐步形成“线上+线下”“通用+定制”“城市+农村”的综合化产品体系,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85.70亿元,同比增长 38.02%,比年初增加 23.61亿元。
富滇银行还将持续打造“智慧金融”场景服务,提升综合金融服务便利度。加快推动“金融+产业链、“金融+教育医疗”“金融+旅游康养”等金融科技运用,将“金融+科技”“信贷+非信贷”的综合服务方案应用于市场主体,进一步创新优化融资模式、提升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效率,实现“不仅给客户让利、更要让客户便利”。
下一步,富滇银行将继续紧盯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和批零住餐、高新技术、文旅等行业领域,采取更加务实有力举措,推动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龙韦华)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