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引导孩子们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非遗传承人正在向孩子们传授青花瓷制作技艺。史敏摄)
“这里参差不齐,用手指夹着,口沿就圆润了。”“画的时候就像扫地一样,不要留太多在缝隙里。”……在红塔区瓦窑中心小学每周五的陶艺课上,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罗永林都会教孩子们学习玉溪青花瓷的制作技艺。拉坯、绘画、吹釉,对充满好奇的孩子们来说,制作瓷器的每一个过程,都极具吸引力。
红塔区瓦窑村因烧窑得名,这里的制陶技艺源远流长,早在600多年前,这里就可以生产青花瓷器,因此,玉溪与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中国三大青花瓷产地”。红塔区瓦窑中心小学结合当地特色资源,从2017年起,每周开展陶艺社团活动,带动学生从小热爱陶艺,传承玉溪青花瓷文化。
(孩子们认真学习青花瓷制作技艺。史敏摄)
“教孩子们学习传统青花瓷烧制技艺当中的拉坯、修坯、雕刻、青花瓷彩绘、施釉等生产制作过程,让他们有一个全方位的实践体验。”罗永林说。
据了解,瓦窑中心小学还成立了陶艺课题组,并把“小学陶艺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动手动脑能力,树立文化自信。
(陶艺课成为瓦窑小学的“抢手课”。史敏摄)
“把一个微不足道的陶泥,捏成我脑海中想象的物品,也让我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陶艺社团开设后,陶艺课便成为了学校社团活动中的“抢手”课,参加社团的成员能自己拉坯做杯子、盘子、捏大象,这样的课程不但能学到知识,还十分有趣。
除了青花瓷,在红塔区,花灯戏、彝族刺绣、剪纸等非遗传承人纷纷走进校园,开展传承普及工作,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李春丽 姚奕君 施怀 赵洁薇 周佳艺)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