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以提升老干部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为着力点,强化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四有”目标导向,将老干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做老干部的“知心人”,全面提升服务管理离退休干部质量和水平,推动老干部工作取得实效。
强化思想政治学习,让老干部“老有所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制度,从根本上保证离退休党员组织生活规范化、常态化,不断抓好老干部理论学习。坚持把老干部学习教育贯彻始终,把参观考察和培训学习相结合、把传统教育形式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定期组织老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建立并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学习制度》《离退休干部阅文制度》,依托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每月5日、21日集中对中央、省、市、县文件进行学习传达,不断满足老干部的政治和精神需求。
在老干局会议室设立书报阅览室,为离退休干部征订《云南老年报》《金色时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学习参考》等老年报刊杂志读物,为离退休干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在读原文、谈感受、讲党课的基础上,对年老体弱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老干部,采取“送学式”教育,派人上门送学习材料、传达学习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家庭、做到床头、做到心坎,进一步丰富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使老干部“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坚持“文化养老”,让老干部“老有所乐”。每年保障老干部工作经费40余万元,确保各项活动得到有效开展。充分发挥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主阵地作用,积极配备书报资料、健身器材、娱乐设施等,结合老干部的兴趣爱好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在重大节日前,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老干部开展书、画、棋、牌等比赛活动。每月、每季度、每年分别举办气氛热烈、精彩纷呈的门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文艺晚会和老年人运动会,充分满足老干部在学习、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等方面的需要,不断增进友谊、促进交流互动,让老干部“老有所乐”。
扎实抓好服务保障,让老干部“老有所养”。不断调整充实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时刻关注、关心老干部的生活,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待遇保障,积极开展定期联系、心理疏导等精准化、个性化、亲情化服务,扎实做好老干部健康体检等工作,争取让老干部都能在生活上安置到位,待遇上落实到位,管理上服务到位。与22名离休干部和33名已故离休干部配偶建立了亲情服务卡,全面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认真落实走访慰问制度,面对面倾听他们的诉求,心贴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2019年以来,县四家班子领导向21名离休干部颁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走访慰问老干部及遗属371人次,发放慰问金23.6万余元;组织26名老干部对白鹤滩水电站、格巧高速公路等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了参观考察;进一步完善离休干部的“三个机制”(离休费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按政策及时兑现离休干部离休费、医疗费、生活补贴和专项经费;加强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对居住在巧家县内的14名离休干部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每年组织离休干部进行健康体检,确保离休干部各项生活待遇落到实处。
注重发挥“夕阳”优势,让老干部“老有所为”。注重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全面引导离退休干部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在推动巧家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拓宽老干部参政议政渠道,采取“听、看、评”的方式,畅通老干部发言渠道,推动形成集思广益、凝聚合力、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支持老同志通过调解矛盾、宣讲教育、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乡村发展。发挥“五老”(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优势,进校园、入社区、走基层开展宣讲,2019年来,累计开展了18堂讲座,覆盖5000余人,把正能量传播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巧家县老年大学积极谋划筹备自创自编的《红船赞歌》,26名退休人员充分发挥余热,在公园、在广场唱响《红船赞歌》,传递党的好声音、凝聚社会正能量,并把红歌带入校园,通过以史入歌、歌中悟史的创作、演出方式,鼓励青年学生学习党史,探寻红歌中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引领巧家5000余名学子唱响红歌不忘来时路。巧家县老年大学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他们用实际行动演绎了“最美夕阳红”。
巧家县将一如既往把离退休干部这一宝贵财富所蕴藏的正能量挖掘好、组织好、引导好、发挥好,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杨光富 黄臣 巧家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