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保护搭乘“数字化”快车显成效

时间:2022-04-0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李璐航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州全力推进“七大行动”和“八大攻坚战”,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洱海水质累计实现32个月Ⅱ类。      

洱海的保护得益于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探索中,将数字技术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不断拓宽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

(黄兴能摄)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亦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自2017年5月起,洱海监控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为进一步强化洱海流域保护治理“智能感知、数据共享、分析预警、监管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通过前期的建设,2020年5月初步建成了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这是大理生态保护的重要创举,也是云南绿色发展道路中数字技术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的典型。

洱海监控预警系统全流域覆盖

围绕洱海流域水质改善总体目标,大理实施洱海监控预警系统项目建设,构建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一张网、一中心、一平台”。“智慧洱海”项目围绕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信息化建设,以创新建立洱海流域横纵向、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生态监管新模式,完善洱海科学决策支撑体系、提升洱海流域社会公众服务能力。

平台整合搭建了覆盖洱海全流域的一张智能监测感知网,通过水质、水文、气象、污染源监测网,可时实时掌握洱海和入湖河道的水质、水量变化情况,掌握洱海流域的气温、降雨和风向风速的实时数据和流域上"两污"处理设施的实时运行情况。此外,“洱海云”数据中心,接入了26家部门的数据,数据中心能把各类数据汇聚融合在一起来分析,识别水质的微观变化和宏观趋势。

信息技术助力“可视化”洱海保护

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运用了大量新兴互联网技术,使得洱监测系统全面升级。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基于现有视频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可视化图像智能识别系统,对船只、漂浮物、人员涉水、抛投垃圾、倾倒废水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识别。

此外,基于卫星遥感监测开展洱海流域空间管控,检测人员可从“天眼”的角度俯视整个洱海流域,无人机的使用结合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的巡查工作,对洱海流域内的河道、湖区蓝藻、湖岸保洁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拍摄,精准扫描流域内的盲区和死角,全方位掌握流域基本情况

同时,“互联网+”方式,以微信为载体建设了初雨防控调度监管平台,构建起指挥部至乡镇至片区至村居多级联动模式,并多次运用到初雨防控督查检查工作中,实现初雨防控人员精准调度,防控措施的数字化、信息化。

(孔乾彪摄)

“扫一扫”生态知识多平台“云”推广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洱海监管的便利度,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大理州积极研发相关桌面端和移动端应用软件,用户即可通过“扫一扫”,即可知道洱海的实时生态环境数据。2021年,“洱海通”手机App使用达到12411人次,大理州各职能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洱海流域16个乡镇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即可通过“洱海通”查看洱海及时数据。如今,在全长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上,25个5G智慧杆矗立水岸已投入使用,游客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打开基于“一部手机游云南”技术开发的“大理洱海生态廊道”小程序,即可了解实时环境数据、生物多样性知识等,还能查看运动者的跑步姿态、运动排名。

此外,“智慧洱海在线”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洱海卫士”的开发,积极探索区块链创新应用赋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目前公众号已累计公开发布相关信息175条,浏览量达到2.1万人次,“洱海卫士”获得了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授予2021年高价值案例表彰奖励。

洱海数字化治理只是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缩影之一。近年来,云南全面打响湖泊革命攻坚战,在不断探索坚持“一湖一策”分类施策,开展九大高原湖泊“两线”划定的同时,在各州市推进数字技术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实现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1个月达到Ⅱ类,阳宗海水质从劣Ⅴ类恢复到Ⅲ类,滇池连续3年全湖水质达到Ⅳ类。如今,在科技力量的不断“加持”下,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群山叠翠、四季飞花的美景将越发动人。(李璐航)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