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护佑众生,同情患者,以爱行医,这就是谢老一生秉持的医道尊严,这就是一位医生最本分也最珍贵的‘心正’。”这是方群在追忆其恩师——原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生谢存柱时写下的话。
2021年春节前夕,谢存柱与世长辞,告别了热爱一辈子的中医事业。一生治愈无数病痛,挽回众多生命,无数患者铭记于心,更令其学生难以忘怀。
1996年8月,方群从云南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山区人民医院中医科,谢存柱是当时的科主任。时隔26年,方群仍记得初见谢存柱时的画面,身材高挑消瘦,两鬓斑白,坚毅的眼神背后是他用精湛技术呵护每一位病人的决心。那时,方群便明白了“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的道理。心正,是一个医者最重要的操守,心正,也正是谢存柱最珍贵的品质。
“谢老手把手带了我7年。传道授业解惑,谢老倾其所有;问诊把脉治病,谢老倾情投入。7年教诲,谢老既促我中医专业奋发求进,更授我以为人为医的道德准则。他在从医之路上的刻苦精进,让我尤为感佩。”方群介绍,谢存柱出身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便立志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科学家、专家,凭着聪颖勤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入了原云南省中医学院。大学期间,谢存柱求学之路坚毅刻苦。
大学毕业时,谢存柱因品学皆优被省卫生厅(现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安排与云南省名老中医牛少宾学习。对此,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始终刻苦自律完成学习。后来谢存柱来到西山区人民医院,如愿成为一名以自己专业技术奉献国家社会的医科人才,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学生时代的扎实学养成为他医道之路的坚实根基。
“每到医院门诊日,前来应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多的时候,一个上午上百人,很多还是远道慕名而来的患者。”方群回忆,谢存柱对每一个问诊的病人都暖言关怀,不辞其烦。有的患者记忆不好,谢存柱便不免反复交代用药注意事项;有的患者因病抑郁,谢存柱问诊开方之余还悉心安慰不断鼓励。“我始终难忘谢老对每一位患者的大爱深情。”方群说。
对病患全心全情,但谢存柱对自己却十分“狠心”,常常因钻研病患疑难杂症延迟下班忍饥挨饿,或是带病坚持将病痛置之脑后。“有天上午有近百位患者前来看病,谢老认真问询,仔细倾听患者提出的疑问和需求。看完已到中午一点多,前一天就肠胃不适、腹泻多次的谢老,吃不下东西,离开问诊室,就躺倒在输液床上。”方群回忆到。
从医50余年来,他诊治患者无数人次,他敢于、善于、能于治疗危重症患者,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危重症患者。三岁幼童的咳嗽顽疾,他能凭片言只语诊疗,服药三天经年不犯;万里之外的病患,他仅凭网络传输的各种西医报告就能开好处方,药到病除;贵、川与滇相邻,两地病患慕名追随,常朝乘火车找他就诊,连夜乘火车而回……精湛医术妙手回春,无数患者铭心难忘。
“至精至微、精益求精”这是谢存柱毕生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医道之要。即便在他退休很久之后,方群仍多次于周末在省、市图书馆门口遇到他去查阅资料,一生研学不止,令其辈敬佩不已。“谢老和我们日常交流时说,人的生命是世间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各种受到伤害或快熄灭的生命,经我们全心全意、忘我的、甚至废寝忘食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后,使其生命的完整形态,朝气蓬勃的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这样的工作就是对他人有用,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就是最有价值的工作,它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人生应该在这样的工作中、追求中度过。”
就是在这样的不断追求中,谢存柱一直把自己在医学上的毕生建树倾力投注到为患者康复的努力中,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虽身处病痛,仍坚持为患者治疗,牵挂着患者的安危……
也是因为始终保持这样的追求,在过去日复一日的接诊治疗中,谢存柱对患者总是不遗余力,竭尽所能。他为手肘脱位、呻吟不止的外地打工者及时治疗复位,不求回报;面对危重病患者的请求,他甚至不顾高龄,深夜亲自为患者诊疗;看到患者因病行动不便,他会俯身为患者穿衣、穿鞋,亲自扶持患者站立、行走……
“君子之行,皆积小以成高大”。多年来,谢老躬身做事,不辞善小,桩桩件件、点点滴滴,看似平凡,却在学生们心中树起了悬壶立柱的铮铮风骨。
“谢老常把‘能为别人的健康、快乐、幸福而做点工作时,是我最愉快的时候。’挂在嘴边。”谢存柱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留下40多篇医学论文,荣获云南省“荣誉名中医”等诸多殊荣,然而,他最好的“奖杯”,是千千万万患者的“信任和追随”。“深深怀念恩师谢存柱主任医生。存德于世,风骨如柱;高山仰止,铭心永忆!”方群说。(方群)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