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民村,顾名思义,以“河”为民。因是1982年板桥河水库除险扩建整体搬迁而来的移民村,村名展现了板桥河涓涓细流为人民的美好愿景。
走进村内,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图文并茂的墙体文化,一栋栋漂亮的民居整齐排列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河民村从前可不是这样。河民村小组是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旧城镇最边远的山区村委会,村民均是水库1980年至1981年扩建产生的移民及其后代,现有农户107户418人。由于地处煤矿区,生活在这里人祖祖辈辈沿袭着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随着煤矿相继关停,群众收入来源“断档”,加上搬迁时间较早,当时没有条件对村内实施整体规划和建设,“日子难过年年过,今年无钱望明年”成了当地群众的真实生活写照。
为推动河民村社会和经济发展,使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原泸西县移民开发局通过走访、调研、协商,为该村制定了“良方”——发展桑蚕种养产业,不仅巩固了“矿山复绿”成果,还探索出一条以绿色生态产业为支撑的增收致富道路。
泸西县搬迁安置办赵富春主任表示,近年来,泸西县大力扶持河民村的桑蚕种植产业,争取资金191万元,帮助河民村建设了村内道路硬化594.5米,村内路边防护挡墙181.1米,新建田间排水灌溉沟渠1146米,新建机耕路856米,安装田间灌溉管网3267.7米,完成种植蚕桑面积186.6亩。“通过产业项目的帮扶,河民村桑蚕种植净产值由原来每亩不到1000元,增加到如今每亩5000元,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移民农业综合效益,有效增加移民收入。”
“栽桑养蚕不费工、不费力、成本低,技术简单易学,而且一个月就能看到成效有收入。”村民余小四原是河民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帮助下,依靠发展种桑养蚕,于2017年成功实现了脱贫。“每年4至9月是养蚕的好季节,一年可以养五季,家里栽了8亩桑树,除了喂养自家蚕种,富余的还可以卖给其他农户。一年下来桑蚕种养可以挣5至6万元。”
如今,河民村由最初的7户农户栽桑50亩、饲养蚕种25张、产茧7.5吨,发展到现在全村107户农户栽桑700余亩、饲养蚕种150张、产茧45吨。下一步,河民村将大力抓好“桑叶养蚕+桑条加工+休闲观光+产品销售”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桑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田春琼 杨婧瑶 梁红清 牟春兰)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