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后扶云南样本】创造性提出“123456”工作思路

时间:2022-03-2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田春琼 杨婧瑶 梁红清 李竺晋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着眼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着力解决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实践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有效改善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6年多来,累计下达后期扶持资金140.3亿元,其中,发放移民直接补助30.45亿元,安排项目资金105.22亿元,实施后期扶持项目5579个。在当地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移民超过34万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5969元增长到超过13000元,有力助推各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9月,云南省后期扶持工作经验在全国水库移民工作会议上作了大会交流。

(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活动)

聚焦“一个目标”。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个核心工作目标,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水利水电移民工作全过程。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和对策措施,引导全省搬迁安置系统干部强化宗旨意识、践行初心使命、凝聚思想共识,真正做到“建设一个工程、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改善一方环境、促进一方和谐”,让广大移民更好共享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成果。

突出“两个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逐步将后期扶持工作重点从解决移民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向抓好“两个重点”、助推移民乡村振兴转变。一是突出生态宜居抓新村建设。研究出台大力推进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的通知,积极投入全省“百千万”工程,细化了移民新村建设6个方面32条具体指标。“十三五”以来,采取竞争性立项的方式,落实省级补助11.02亿元,以整村推进模式规划实施206个省级移民新村,带动各地建成了一批在省、州(市)、县(市、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美丽移民新村。二是突出转型升级抓产业发展。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库区资源优势,以各地移民所在村为主体,采取“公司+基地+移民”、“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招商引资+统一出租+移民用工”等模式,支持移民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建成了一批增收效果明显的移民产业。

(绥江县移民新县城 云南省搬迁安置办供图)

抓好“三个层次”。针对从搬迁安置到后扶产业发挥效益空档期长等问题,积极探索移民安置与后期扶持有机结合的路子。一是坚持拟建水利水电工程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同步规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协调性,对拟建的托巴、旭龙等水电水利工程,坚持一库一规划,科学谋划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发展。二是坚持在建水利水电工程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同步实施。对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提前布局培育移民产业。在乌东德电站库区,超前完成禄劝县移民产业示范试点建设;在白鹤滩电站库区,协调项目业主和地方政府增加投资35亿元,支持巧家县打造特色旅游县城;在德厚水库移民安置区,投入2000万元建成1067亩桃园基地,带动库区移民年人均增收2500元。三是坚持已建水利水电工程补齐补强后期扶持短板。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两图两表”,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倒逼涉及移民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结合实施后期扶持政策,科学统筹老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逐步解决移民住房、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等突出问题。

创新“四项机制”。坚持把创新机制作为推动后扶工作提质增效的抓手。一是完善水电移民利益共享机制。报请省政府印发了2018—2022年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逐年补偿增长标准,惠及13万多移民。二是创新移民高效扶持机制。探索贫困移民精准帮扶机制,实施避险解困、移民新村、产业扶持、技能培训、搬迁安置各脱贫一批的“五个一批”措施,助推贫困移民脱贫攻坚,争取资金19.65亿元连续实施五个批次移民避险解困项目。探索城镇化安置移民产业扶持机制,通过建盖农贸市场、购买优质铺面等解决移民就业和增收问题。探索后期扶持项目投融资机制,分别投入后期扶持资金2368万元和8611万元,依托投融资平台完成投资3.72亿元和3.33亿元,高质量建成了蒙自市五里冲水库、红塔区东风水库贫困移民避险解困项目。三是落实后扶项目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加强后期扶持项目资金内部整合和与其它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确保移民新村和产业发展资金达到因素法分配下达资金的75%以上、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75%以上,解决了后期扶持资金单打独斗和项目小散弱问题。四是建立后扶项目资金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等措施激发基层和移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永胜县通过实施以奖代补和贴息贷款,扶持移民种植软籽石榴2400亩,带动全县种植4.5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软籽石榴基地。

(大理宾川县新川村葡萄基地示范项目)

深化“五项管理”。坚持不懈补短板、强监管,不断规范全省后期扶持各项工作。一是抓实后扶人口管理。“十三五”以来,核定新增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1.69万人,每年兑付直补资金4亿元以上。二是抓实项目前期工作。对拟纳入下年度项目计划的后扶项目,必须在上年完成前期工作。2021年项目于2020年底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彻底扭转了资金等项目的局面。三是抓实项目实施管理。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以及项目设计变更管理等,加强后期扶持项目全过程管理。四是抓实绩效评价管理。对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全面实行绩效管理,坚持每季度统计分析和通报后扶项目、资金完成情况,采取督办、约谈等措施,督促加快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五是抓实资金项目监管。每年分级开展监测评估和稽察审计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开展“回头看”。

强化“六个保障”。面对机构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千方百计理顺工作关系,强化机构、人员、能力、作风、纪律和政策“六个保障”。省、州(市)和搬迁安置后期扶持任务重的县保留了专门的搬迁安置机构和后扶工作队伍。每年投入培训经费100万元以上,加大移民搬迁安置干部培训力度。研发全省搬迁安置“一网三平台”,实现后期扶持人口、资金、项目线上管理和监督,加强风险点防范,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及时把工作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转化为制度成果,2018年以来研究出台了13个后期扶持政策措施,为有力有序开展后期扶持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田春琼 杨婧瑶 梁红清 李竺晋 )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