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焕生 让技艺出彩 普洱“刀尖上的技艺”传承链条铆得更紧

时间:2022-02-1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郭春祥

(那柯里村村民赵进华 2016年开始到基地学习制作绝版木刻版画,目前她的一幅作品可卖 200至 300元人民币。)

近日,一场关于云南版画40年发展光辉历程的学术讲座在昆明举行,活动邀请了普洱绝版木刻名家贺昆、魏启聪、张晓春作为分享老师,与其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云南版画整体艺术生态的变迁、演进与发展。当谈到作为云南版画重要组成部分的绝版木刻版画时,有专家表示:“云南绝版木刻版画是普洱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从诞生边地到享誉国际

上世纪80年代,绝版木刻发源于云南普洱,作为在传统套色木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凸版技法,与传统的木刻版画不同,绝版木刻的过程,是一个边制作边毁版的不可逆的过程,亦称“绝版”。

长久以来,普洱多民族的共生态历史文化与奇异的自然景观给无数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激发了他们艺术创造的灵感,加上绝版木刻强烈的绘画感和灵活机动的制作过程,吸引了大批年轻艺术家使用绝版木刻技法来进行艺术创作。1984年,艺术家郑旭的《拉祜风情》组画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这是绝版木刻在全国性质的、且专业化的展览上首次亮相即获重奖,说明绝版木刻的专业地位被广泛认可,进一步激发了一批美术青年的创作热情和信心,对于绝版木刻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85、86美术新潮”运动的滚滚浪潮,一个蔚为大观的普洱绝版木刻群体形成并逐渐成长起来。此后的30多年,多名艺术家凭借绝版木刻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得大奖,印证了绝版木刻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和成就。这些作品既能反映云南地区的民族风情面貌,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艺术家的个性与才华,极大地丰富了版画的创作语言和表现技法。在贺昆、魏启聪、张晓春、郑旭、郑翔、马力等一批艺术家的坚持和努力下,普洱绝版木刻逐渐享誉国内外,如今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版画流派之一。

从校园传承到基地布局

“熊熊烈火环绕中,消防英雄逆行而上,争分夺秒从死神手里抢回生的希望……”2021年毕业时,普洱学院版画专业学生王秀涵创作了作品《救援》。“以消防员朋友的真实救援场景为创作背景,赞扬那些默默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可爱之人。”王秀涵表示,《救援》也获评当年优秀毕业作品并入选普洱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版画作品展。

“我们鼓励学生把现代艺术风格和本土观念、语言风格、人文民族精神化的东西融入到绝版木刻版画的创作过程中,这也是绝版木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普洱学院绝版木刻研究所所长张晓春表示,近年来,普洱学院积极推动绝版木刻版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绝版木刻》课程被认定为首批线下省级一流课程,教师及学生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版画大展、全国青年版画大展金奖、银奖。学校在探索与创新中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2015年12月 25日,普洱学院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特色小镇挂牌成立了“普洱学院·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基地”,学校投入资金、技术支持,进行“普洱绝版木刻”文化产业化实践、技术创新、教学实践、大学生实习及就业辅导等。

“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实践机会的同时,也开起了农民绝版木刻培训班,对当地哈尼、拉祜、彝、傣、佤等民族的青壮年农民学员进行培训。”基地绝版木刻教师高朝敏介绍道。

那柯里村村民赵进华2016年开始到基地学习制作绝版木刻版画,成品可以留在基地或是带回自家店铺进行售卖,“一幅作品大概耗时一个月,能出30多份成品。”赵进华表示,目前她的一幅作品可卖200至300元人民币。

据了解,目前,普洱绝版木刻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普洱学院为主的学院式教育传承、以商业运作模式为导向的绝版木刻创作基地、以十余个自由创作为主的个人版画工作室等多元格局。(郭春祥)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