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中国》伴随着新疆传统乐器热瓦普和艾捷克传来悠扬的歌声,一句句美好祝福用毛笔在正丹纸上书写,6米长150副憨态可掬、生猛威武的剪纸“百虎闹新春”徐徐展开,现场雕刻克孜尔千佛洞样式的葫芦,表情丰富、栩栩如生的面塑在手中雕琢,熔化了的糖汁在飞快的浇筑造型,制作考究的皮影在小学生手中表演的活灵活现……
图为新疆传统乐器热瓦普和艾捷克演奏。
这是主场在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的“新疆是个好地方——第九届天山南北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展”场景,更多的非遗小分队下基层开展非遗迎春市集、戏曲展演、年俗图片展、年画展、非遗传统工艺展、少儿面塑大赛、剪纸成果展、花灯展和冰雪龙舟赛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宣传展示展演系列活动。而新疆非遗的故事不仅仅是这些……
“我们平常吃的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入蜂蜜、甘油、盐、色彩等成分开始和面、蒸熟,制成各色面团,在第7天的时候韧性最好,通过揉、捏、搓等方式,用小工具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饰布与衣裙,逐渐形成作品。面塑害怕摔,比瓷器还要娇气。”乌鲁木齐市面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怀元辰说起面塑神情飞扬。
图为八仙过海面塑。
怀元辰的面前摆着八仙过海的面塑:淡蓝的海水翻滚出白色的浪花,在波澜壮阔的海面上,神话中的八仙各持法器悠然而行,神态如沐春风,似在欣赏这无边海景。右上方是身着藕粉、浅绿羽衣,手持荷花的何仙姑,其眉目秀美,倾城绝色;左边依次是倒骑驴的张果老,手持渔鼓,轻捋胡须;书生装扮,持笛而奏的韩湘子;蓝衣幼童蓝采和,花篮中繁花锦簇,生机盎然;深绿色道袍的吕洞宾手持拂尘仙风道骨;手持芭蕉扇,不拘形态的汉钟离;手持拐杖的铁拐李,他坐于变大的葫芦上,云中穿行。而曹国舅一身官袍,手持玉板,笑容可掬。
“做面塑人物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如手、面部特写和衣服的褶皱。一般情况下,一个小人需要捏上一周。并且捏每个部位的节奏也不一样。捏好的地方不能有缝隙,要不然裂开。”怀元辰看着八仙过海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现在政府很支持非遗,帮我们对接商超和免费的工作室。相信有更多的人会了解、热爱面塑文化,传承这项技艺。”
图为怀元辰和小朋友们在一起。
“面要先捏软,在手心位置转、碾压。捏的所有物品都要先揉成圆,做其它形状,然后定位、沾水,把做的部件固定好。因为面塑好看、好玩,材料也很环保,深受市民和孩子的喜欢,现在乌鲁木齐市实验小学等成立了面塑社团。”怀元辰的徒弟孟传姣边示范边款款而谈,一会儿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老虎诞生了。
想把更多非遗的手艺传承给孩子的还有被誉为“中国葫芦壁画雕刻第一人”马江红。她的葫芦壁画雕刻作品以克孜尔壁画和敦煌壁画为创作源泉,选用在自然状态保持千年不变质的油葫芦为创作载体,将壁画中的形象、神态、动作和服饰细致地体现在葫芦造型上,把丰富的人文内涵、悠远的历史神韵与精湛的技艺融为一体,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是一个独特的创新。其作品再现了千年的历史壁画文化,饱得多方赞誉,多次荣获大奖。
图为葫芦雕刻作品。
“把千年的壁画以葫芦为载体搬到城市,让更多人的人了解、热爱。”说起在葫芦上做雕刻的初心,马江红感慨洞窟壁画历经战乱风霜、损毁严重,她想通过葫芦雕刻的形式将这些珍贵的壁画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得以见到这些稀世瑰宝。
庄严肃穆的佛像,飞天双手娴熟悉地弹拨琴弦,姿态优雅,重重叠叠的云纹、翻转伸展的花朵叶片。这些葫芦因形而造型,顺势而走笔,使所刻作品与葫芦融为一体,就像葫芦是专为这些刻画而生……每一个葫芦都是一个壁画故事。把西域历史故事中的宏伟场景和壁画色彩的绚烂感官完整地结合起来,对每一个原始的素材进行无限遐想和自由发挥,借助独特方式来表达多层次的感受,将版画,木雕,玉雕等不同的技巧与葫芦这一载体结合起来,区别于传统的综合技法把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以新的面貌展现出来。
“这些葫芦都是咱们新疆产的油葫芦,需要先用毛巾裹湿、刮皮,再用干布一层层裹起来、放干,接着设计画稿、做线雕、层层打磨,需要上矿物质颜料不停地上色洗色,从十几遍到三十几遍不等。”马江红介绍,“每个细节都很讲究。拿到葫芦要看高光点在哪里?如何构图?白天黑夜、仰视、俯视、侧视是否都可以看到很舒服的眼神或者画面?颜料配鱼胶、还是牛骨胶、是否需要加上蛋清?随着年代的风化,最终会呈现什么颜色?”
“通过葫芦雕刻,可以培养孩子专注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鉴赏力。相信在我们新疆这片沃土上,葫芦雕刻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马江红充满信心。
新疆还有很多像怀元辰、马江红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不断健全非遗政策体系建设、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完善非遗传承机制,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非遗就业工坊,广泛开展非遗传播活动,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侯汉敏介绍,新疆国际大巴扎是第一个授牌的新疆非遗巴扎。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新疆拥有了更强的文化自信,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能量,是新疆的文化标识。相信通过大家一起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马晓杉)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