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红河州各级工会深入困难企业,走入千家万户,共筹集送温暖资金1.3亿元,走访6000多个企业,慰问困难职工、一线职工、农民工42.4万人次,对1万余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给予金秋助学补助,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援助15万余人次,开展心理服务3万余人次。”云南省红河州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艳梅在红河州总工会2022年元旦春节送温暖暨送温暖三十周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今年是全国工会送温暖活动三十周年。三十年来,红河州各级工会多措并举,始终把送温暖活动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党委政府分忧、为职工群众解难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加以推进,把活动发展成为党政支持、职工认可、在全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民心工程。
大力拓展送温暖活动的要义与范围
红河州总工会不断发展和丰富送温暖活动。由传统的元旦春节送温暖拓展为贯穿全年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送温暖工程”,形成“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的工会四季品牌;由慰问困难职工向慰问劳动模范、工匠人才、环卫工人等苦脏累险岗位的一线职工、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拓展;由最初的送钱送物发展为送思想、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资金、送健康等多种温暖服务;由单纯的走访慰问到不断完善阵地网络,已形成覆盖全州县市的服务职工五级网络体系,把送温暖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在送温暖活动中不断提升工会工作效能
红河州总工会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国有企业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重点针对关停并转企业的困难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对困难职工开展生活救助、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帮扶困难职工31万人次;在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关头,组织了对脱贫攻坚一线职工的送温暖慰问。慰问红河州乡镇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因公身故、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64人,发放慰问金138.5万元,组织部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职工疗休养,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职工心坎上;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州各级工会共投入资金877.8万元,慰问援鄂、援德宏医疗队员、边境疫苗接种医务工作者、坚守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一线的职工2万余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信心决心。
坚持突出重点 汇聚力量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
在送温暖活动中,红河州总工会注重系统谋划、整合资源,围绕职工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一项一项合力攻坚,推动加以解决。围绕“两有五保障”的目标(“两有”即有吃、有穿,“五保障”即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险、住房有保障),整合了各级工会以及财政、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建、教育等部门的力量。自2016年以来,投入资金7814万元,对11.5万户次困难职工家庭实施生活、助学、医疗救助等,通过大规模投入、特惠性政策支持,红河州9479户困难职工成功实现解困脱困。在2021年全国总工会和省总工会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表彰会上,红河州总工会分别荣获全国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作出重要贡献荣誉称号和省五一劳动奖状。
坚持开拓 创新着力打造送温暖工作红河经验
红河州总工会结合实际,成功打造州、县(市)、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单位五级帮扶网络,有效服务职工。在解困脱困过程中,自1998年以来,建立健全“部门一帮多、领导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形成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职工的“红河经验”。在此基础上,红河州总工会推行了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职工和工会帮扶责任人的“双结对”制度,实现结对帮扶成效最大化。2020年,经云南省总工会委托第三方对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进行质效评估,红河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综合得分在全省16个州市排名第二;元阳县综合得分在全省129个县(市、区)排名第二。(杜浩楠)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