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两会】人大代表李桂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教育先行

时间:2022-01-2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李璐航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需要教育先行”。在20日开幕的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期间,一位来自红河州扎根民族地区基层教育三十年的代表李桂芬把话题聚焦到云南的乡村教育上。

李桂芬是一个在红河土生土长的的苗族。今年51岁的她是屏边苗族自治县教体局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现因工作需要调整为乡村振兴的一名驻村队员——进驻新现镇马卡村民委员会。李桂芬于2018年1月当选为云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李桂芬认为,近年来云南省乡村振兴工作取得巨大进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教育事业依然滞后。李桂芬所在屏边县就是其中的缩影。

如何破题,正是李桂芬在驻村时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此次参会的重要目的。为此,她针对乡村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提高学校托管投入力度,解决留守儿童假期问题

屏边苗族自治县是一个山区与边疆聚为一体的贫困县,也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1%,是全国五个单列苗族自治县之一、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

李桂芬表示,自己驻村以后发现乡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家校配合教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原因,以屏边苗族自治县新现镇马卡村为例,全村人口2136人,外出务工人员1090人,占总人口的51%。由于父母在外务工,村中有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周末以及节假日能有更好的教育,李桂芬提出了提高学校托管投入的力度,通过集中管理,增添留守儿童的假日活动,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引商入村提供就业

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的学生生源多为留守儿童。为了解决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更多周边优质就业岗位,让孩子家长就近务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关键。

李桂芬提出,建议优化村内的营商环境,通过引入外来优质企业的入驻,提高就近务工率。如结合屏边实际,因地制宜,可将村内农民的土地流转至外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发展枇杷、草果等农产品种植。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父母陪伴缺失的问题。同时引入外来优秀企业入驻,为高级人才的返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提高教师待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设置本土人才教师岗位,提高工资待遇。屏边苗族自治县的教师主要以外来教师为主,由于乡村教师队伍中女多男少,因此存在教师流动性大,优质教师资源留不住的问题。对此,李桂芬建议在教师招考中,设置本土人才教师岗位,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就业,稳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扩大乡村教师职称岗位名额,留住更多外来的优质教师资源,进一步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明确教学奖励机制,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李桂芬建议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就要同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奖励机制。让教学成果优秀的教师得到奖励,通过教师内部竞争,提升整体教师团队的教育水平。

从繁忙的材料中解脱,让老师回归教学。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要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为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需要,该地区的教师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李桂芬表示,希望进一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减负”,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打造民族地区特色教育

屏边苗族自治县,孕育着优秀的苗族民族文化。芦笙、山歌、竹竿舞进课堂,打造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李桂芬介绍道,屏边县民族小学等学校,打造民族特色课间操,通过跳竹竿舞,吹芦笙的创新方式,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习了苗族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

未来学校将以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提高学生文化创新意识与能力为重要教育目标,科学设置课程、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将非遗文化教育合理融入教学,不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民族自信,打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教育。

李桂芬表示,今后,她将更加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做到接地气、走访民众,做好调查研究,察民情、聚民智。深入学校、幼儿园,认真听取一线教师的心声,注重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努力做好大家身边的“代言人”,为乡村振兴、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李璐航)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