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云南省以水库移民搬迁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纪实④

时间:2022-01-1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方向萍 田春琼 梁红清

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凝聚人民群众的意志,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库区,是搬迁安置工作的主要目标。同样,建设美丽库区需要移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除了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外,培育公共精神、社会责任、契约精神,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则是实现库区长治久安的文明之路。

(杨俊摄)

11月初,秋已去,冬将至。曲靖市罗平县阿岗水库移民安置区只见漫山绚丽尚未凋,未品遍野浓秋已立冬,依然一派生机盎然。库区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阿岗水库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西北部九龙河上游的篆长河上,是国务院确定的172件重大供水工程之一。水库设计总库容量1.26亿立方米。阿岗水库的建设为城乡供水、工业供水、农业灌溉提供了保障。对于农业灌溉,预计可以新增8768万立方米,新增工业供水量可以达到6737万立方米,可以改善预计19.16万亩的农田灌溉,解决24万人的饮水问题。

水库建设一共征地1.84万亩,淹没各类房屋49.6万平方米,1855户6873人在这个的水库建设工程中搬迁。阿岗水库工程建设涉及罗平县、陆良县、麒麟区。

“在水库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平衡、移民群众对搬迁安置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安置区社会管理……,归根结题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实中逐一实现过程中的障碍。”曲靖市搬迁安置办公室副主任劳学明说。

2015年,刚刚来到阿岗镇任党委书记的劳学明就遇上了第一个难题。搬迁安置点的规划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民风民情不符,导致安置点建设迟迟没有开展。在规划中,设计单位以传统固有思维,将安置点规划设计的横平竖方,这样建设的好处便于管网铺设,建成后也会整齐好看一些。但是,群众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样建设会破坏原有的山石、生长千百年的林木,破坏当地的原生态风貌。双方各持己见,开始了拉锯。

从2013年开始,劳学明就参与了阿岗水库前期调研、立项工作。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劳学明对阿岗水库周边的情况了如指掌。关乎生态保护,劳学明坚决选择和移民群众站在一边,建议规划设计部门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并提出房依山建,路沿房建,依山就势最大程度的保护原生态和自然资源建议。

(杨俊摄)

在争取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后,规划设计部门做出妥协,做出了更适合当地情况的规划设计。随后,一个个安置点拔地而起。这些虽不是整齐但错落有致的别样景观成了更大的亮点,层层叠叠洋房延伸到林间。在施工中劳学明又提出了,利用原有的树木、山石作绿化的建议,并把淹没区的古树移植到安置新村。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不仅节约了绿化工程的投入还让群众的乡愁得以寄托。

见到采访团,60岁的移民陈谷有热心的当起了导游和讲解员,指着一颗大树介绍到,“这树叫黄樱桃树,生长了千百年,搬迁安置部门不仅移了人,还移了树,最大限度的保护了我们的原生态自然环境。”

2018年,劳学明又遇到了难题。在安置区房屋建设中,有移民群众到省政府、省搬迁安置办等地反映情况。省搬迁安置办党组书记、主任李新平带领相关部室的负责人,多次到阿岗水库调研,要求高度重视移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对移民反映的问题立即整改。面对群众的质疑、上级主管部门的批评,劳学明没有一点想不通。在深入库区开展了大量走访后,原来问题是因个别参建单位之间的利益纠葛,挑唆不明真相的群众而来。劳学明认为,虽然主因不在搬迁安置工作,但政府与移民群众的交流不够,移民群众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充分尊重民意让群众参与到房屋建设、社区建设等群众最为关注的事中,充分发挥移民主体作用的联建委员机制应运而生。即在新村建设中,由移民联建委员会代表移民全程参与施工队伍选择、招标议价、质量监督、验收入驻等。移民方贵付是阿市里村通过村民选举的联建委员,成为联建委员是因为他精通财务知识。“成为联建委员后,无论是购买原材料、房屋质量检查,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资金的使用还是移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都认真对待,细心解决。”方贵付说。

(杨俊摄)

联建委员会不负广大移民的重托,他们白天黑夜盯在工地,严把建设质量关,常常因为一堵墙或一扇门的施工不规范而与施工队交涉。“有了联建委员会的参与监督,建设施工更标准,质量更放心。”移民李六国介绍。

“统规联建避免了群众自建各吹各打的弊端,既能确保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又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为移民建好房、建放心房的目的。”劳学明说。

尊重民意,赢得民心。通过搬迁安置部门和移民群众的通力合作,合力攻坚,确保了移民工作的顺利完成。2020年移民群众搬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随后搬迁安置部门又把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加强安置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助力库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

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是移民发展的关键核心,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让村规民约在库区治理、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效能,是解决的手段。为此,搬迁安置部门深入开展了乡规民约的梳理。他们帮助村委会为移民群众制定符合当地文化传统、行为规范的村规民约。并以村规民约作为突破口,实施五联五保即联产业保增值、联卫生保环境、联政策保落实、联人心保活力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在高桥村,村规民约悬挂在村委会最显眼的地方。内容包括倡导类、权益保障类、约束类等多个方面。条款细化到“红白喜事怎么办、生态如何保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集体经济如何分红、邻里关系怎么相处……,这些村规民约,在安置点不仅成为移民群众耳熟能详条款,更是放在心上的规范。

健全村规民约和乡村治理高度融合,同频共振的治理体系,进一步夯实了移民安置点文明的基础。走在安置区宽敞的水泥路上,遇到移民赵合明,问及对现在生活的感受,他用自己改编的歌曲做出解答,“山连山、水连水、自然森林松柏翠……,山山水水连成片,移民的生活乐无限”。优美的曲调中,一派山水相连,和谐相处的画面尽入心间。

(杨俊摄)

库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逐一实现。以自然为根、以人为本的初心让移民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样,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地方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也正是搬迁安置部门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中矢志不渝的践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通过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库区良性循环已悄然形成,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阔步前行。(方向萍 田春琼 梁红清)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