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做“活”乡村旅游 助推脱贫“真”巩固 乡村“争”振兴

时间:2022-01-1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鲁海杨 孔昭璟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港镇灵山秀水荟萃、民俗风情多彩,傣族、彝族、布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居住其中,糯扎渡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踞于镇内,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2.43%,生物多样性特点突出,乡村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近年来,思茅港镇坚持做“活”乡村旅游,助推脱贫“真”巩固、乡村“争”振兴,致力于让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

依托生态资源,做“活”观鸟经济

芒坝位于思茅港镇茨竹林村,是一个布朗族村落,这里有30余株参天古榕树,给鹦鹉提供了栖身之地和天然食粮。生活在芒坝布朗山寨的鹦鹉,当地人称“鹦哥”。学名叫大紫胸鹦鹉,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千百年来,百余只鹦鹉在这里安家栖身,每天成群的在寨子里群飞共鸣,芒坝便有了“鹦鹉寨”的美名。

2015年以来,芒坝小组发挥当地生态优势,主动进山保护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各种鸟类。在摄鸟爱好者的建议下,茨竹林村芒坝党支部书记王成带领村民杨金伟、李勇,开始建设民宿、餐馆,在集体林中搭建人工鸟塘并进行适量投食喂鸟、护鸟。如今这里鸟类种数已经超过200余种,每年接待上千人次摄鸟爱好者前来观鸟、拍鸟。“我们在鸟塘旁边搭建起伪装摄影棚,通过收取机位费,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住宿、餐饮、摆渡等服务,每年都有不少的收入哩!”芒坝小组村民杨金伟乐滋滋地说。2019年,芒坝小组实现了全组脱贫,经过多方努力,如今,也带动了全村观鸟经济生态红利初见成效。

依托水资源,做“活”水上观光旅游

思茅港镇水文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共16条,澜沧江过境64公里,小黑江流经24公里。近年来,在云南省积极创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大背景下,思茅港镇抓住思茅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陆路口岸城市”和“对外开放带、澜沧江经济发展带”的契机,结合自身镇情和特色,主动服务、融入省市区发展大局,逐步做好“水”文章。

“十四五”期间,思茅港镇党委政府以思茅港国际口岸为核心,将全镇境内田园、水域、山体等多区域纳入整体规划,制定“澜湄第一港旅游度假区”项目规划。如依托大车树村天然水域,规划建设澜沧江垂钓观光旅游区,修建观光垂钓平台、农家乐、亲水平台等休闲娱乐场所,将其打造成思茅港镇内“垂钓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观光垂钓休闲区,以此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依托产业资源,做“活”茶文化旅游

茨竹林村老安寨古茶是思茅区唯一一片古树茶园,利用这一优势,思茅港镇紧紧围绕普洱市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强市”目标,紧扣思茅区“7+N”产业布局,先行先试,积极实践“有机茶产业发展标杆”。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茨竹林村党总支部牵头,以老安寨小组种植古茶的64户农户为主要成员,于2017年6月成立了思茅区老安寨茶叶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老安寨古茶进行保护与开发,确定利益分成,按农户70%、合作社20%、支部5%、正常损耗5%的比例进行分成。今年4月10日,老安寨古茶首届春茶开采节举办成功,成交金额达188700元,不仅为群众增收创益,还有效平衡了古茶园的保护与开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思茅区打造“全国有机茶产业发展标杆”贡献思茅港力量。

依托红色资源,做“活”红色旅游

2021年3月8日,思茅港镇正式启动关山大榕树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前后共历时6个月,于9月11日正式开馆,这是思茅港镇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基地建成后,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地方史学习教育的平台。目前,关山大榕树红色教育基地共接待单位47家,891人次。

关山大榕树从最开始的一颗树、两块碑到现在的红色教育基地,它的变化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延续。基地的建设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起点,突出党建引领,通过平台作用的发挥,成为了思茅区一道亮眼的红色旅游地标,也成为了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鲜活教材。

下一步,思茅港镇将持续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繁荣的重要推手,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逐步实现乡村美、产业新、农民乐、风尚好的农村新面貌。在理论和实践双层面做“活”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鲁海杨 孔昭璟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