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年8月种的秋季黄瓜,次年1月份就可以采摘,按照这段时间的市场行情,1亩能卖7千多元。”近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大兴镇岔弄村委会,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秋季黄瓜,卢加七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卢加七今年54岁,曾担任岔弄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获“绿春县优秀共产党员”“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表彰。二十多年来,他坚守为群众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岔弄村是一个哈尼族聚居村,平均海拔1500米,立体气候明显,适合发展农业产业。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村民们走出大山的日子极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守着肥土地却过着穷日子,一年到头挣不到多少钱,生活只能维持温饱。1987年,对穷日子不服输的卢加七拿着借来的钱,到绿春县大黑山镇开了一间小饭店,然而因为不懂经验,几年下来只够保本,他决定还是回村搞农业。
1998年,卢加七自费到昆明、河口等地学习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回来后在村里种下了茶叶、梨、桃子和秋季黄瓜,次年便有了3万多元的收入。在卢加七的示范带动和悉心传授下,岔弄村的不少村民也跟着他一起发展。如今,岔弄村的茶叶、秋季黄瓜、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达2600余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
去年二月,卸任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职务的卢加七在村里开起了一个小杂货店,并向当地烟草部门提出申请,成为了一名经营户。杂货店开张后,他免费为村民提供快递代收、代存服务,现在他还努力学习电商平台操作,为下一步村里的农副产品上网销售做准备。“在岗有为,不在岗也要有为,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卢加七说。(张书启)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