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觉醒——云南开远农村改革这十年系列报道(上)

时间:2022-01-0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曹蔓夫 杨曼青 朱泉屹

编者按:

2011年11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被列为首批24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

使命必达。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一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自2011年11月启动第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工作以来,开远市紧扣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办公室批准的试验主题,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突出抓好各项改革试验举措的落地见效,改革试验工作稳步推进,改革成效明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阡陌纵横,绿树环绕;一幢幢新房漂亮别致。村庄周围,大片现代感极强的农业温室大棚在阳光照耀下极为壮观——这里是开远市羊街乡黑泥地社区,也是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所在地。

作为开远市农村改革的“急先锋”“明星村”,近年来,黑泥地社区以“花”为媒,频频“闯入”外界视野,全国各地的各路人马纷至沓来,为“花”醉、为“花”忙。

(俯瞰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曹蔓夫摄)

巨变前夜

黑泥地社区以肥沃的黑泥而得名,现有居民216户875人,聚居着彝、苗、壮等民族,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

与现在的繁荣兴盛相比,黑泥地的过去大多是“灰色”记忆。“以前,在羊街乡我们是最贫穷、最落后的村子,吃的也是玉米饭和白薯叶。”提起从前的日子,黑泥地社区党总支书记钱保兴语气颇为激动。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尽管辛勤耕耘,但这块“肥沃”的土地并没有让这里的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住的是土坯房、石棉瓦房;走的是凹凸不平、狭窄的土路,晴天灰、雨天泥。吃住行寒碜不说,连本地人都不愿留在黑泥地,一有机会就往外跑。

(干净整洁的道路 曹蔓夫摄)

人地之争

改革东风阵阵起,黑泥地的春天来了。

随着新农村、美丽家园建设,黑泥地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6年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2020年底,该园区已成功创建为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落地于此,黑泥地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真的穷怕了,不改革,黑泥地就没有出路,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每个发展机会。”钱保兴说。黑泥地社区居民求发展的决心比想象中更为迫切,2016年,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选址一直未定,钱保兴带着党员干部找到相关负责人,拍着胸脯说:“来黑泥地干,这里群众基础好、发展意识强,我们保证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好所有问题和矛盾,把土地放放心心交给园区。”

农村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处理好村民与土地的关系。只有把“地”字写对、写活了,改革才有出路。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黑泥地的‘土地’经历了三次大变革。第一次是包产到户;第二次是中低产田改造;第三次就是土地流转,这个时期也是黑泥地的腾飞时期。”钱保兴介绍。

但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路跌跌撞撞,唯有咬紧牙关奋力拼搏,最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幸福生活笑开怀 曹蔓夫摄)

为了充分激发黑泥地居民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热情,钱保兴等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动员宣传。但是,要将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有的人顾虑重重,甚至个别人不理解、不支持,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小阻力。

“土地是我们的命!”“土地全部流转后,拿不回来怎么办?”“没有土地,我们怎么生活?”……面对群众的质疑,钱保兴说:“心里很委屈,但是,当想到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受益、为将来考虑,受多大的委屈都值得。”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钱保兴带着党员干部一家一户耐心做工作:“土地流转后,每家至少有1人在园区务工,甚至可以有2人至3人。这样就可以有3份收入,一是土地流转、二是进园打工、三是入股分红。”

“在党员干部的引领下,老百姓放放心心把34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完毕。”钱保兴说,黑泥地先后进行了土地确权、宅基地确权等,群众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他们对发展更有信心了。

钱保兴小心翼翼地从柜子里取出几本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流转土地的亩数、分红的金额等,其中最醒目的是大家按下的一枚枚红手印,犹如一簇簇明亮的火光。“这些红手印就是黑泥地人改革求发展的决心,也是我们获得红利最有力的证明。”作为黑泥地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钱保兴眼里闪耀着别样光彩。

(各界人士到园区参观学习 曹蔓夫摄)

土地生金

2017年,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建成,一座座现代农业温室大棚在黑泥地拔地而起,美国保尔、荷兰安祖、荷兰西露丝、上海虹华、浙江丰岛、云南爱必达……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相继入驻园区。

黑泥地的土地全部流转给园区规模化经营后,菊花、蝴蝶兰、万寿菊、玫瑰、洋桔梗……千万株鲜花盛开,沉寂的黑土地上万紫千红,焕发勃勃生机,时光流转间,黑泥地快速变成“金土地”。

以前只见过玉米花、稻花的黑泥地居民纷纷进入园区打工,一束束高端花卉“飞”往上海、广州、美国、俄罗斯、荷兰等地。

目前,园区签约入驻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25家;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社科院等,纷纷到此搭建起专家工作站;先后引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629个;这里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各类菊花资源约3800份,保存数量居全球首位。

“七彩云菊”绚丽绽放,知花小镇平地跃起。以黑泥地为核心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花越开越艳,花卉产值连年上升。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现代农业示范推广格局已然形成,每年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到园区参观学习;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媒体纷纷聚焦园区,黑泥地“花”名远扬。

黑泥地人从脸朝黑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户,成功转型为现代产业工人、收租人,成为这块土地真正的受益者。

(黑泥地社区居民在园区工作 曹蔓夫摄)

村园共美

一个园带活一个村,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曾经贫穷落后、脏乱差的村庄彻底变了模样。土房变小楼房、荒地变花田、泥路变坦途、牛车变轿车、村民变工人,改革成果不断展现在这块黑土地上。

“黑泥地的变化真大,家家住上小楼房,90%以上人家买了车,黑泥地变得像小花园一样。”钱保兴高兴地说,黑泥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保障,思想意识也发生巨变,以前供不起孩子上学,现在经济条件改善了,就送娃娃上幼儿园、学前班、兴趣班;有条件的就送到开远市区,或者蒙自、昆明甚至更远。

很多到外地打工的黑泥地人,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纷纷返乡进入园区打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已突破25000元。”钱保兴高兴地说。

漫步黑泥地,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庭院种满花草树木,墙上彩绘美轮美奂。在这里,忙与闲、动与静和谐统一。园区内到处是居民采花、包花的忙碌身影,社区干部忙出忙进,社区内老人悠闲自得,一派岁月静好的模样。

(园区里的花绚烂绽放 曹蔓夫摄)

改革让黑泥地变成人人向往之地。黑泥地今天所取得的成效,只是开远市农村改革最靓丽的一个缩影,一个村、两个村、三个村……越来越多的村庄嬗变成新时代的美丽村庄,现代气息与浓浓乡愁并存,改革之声在开远大地不绝于耳。(曹蔓夫 杨曼青 朱泉屹 开远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