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家印严画作在云南省档案馆开展并入藏

时间:2021-12-28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王建平 伏自文

墨蕴五色,丹青寄情。近日,著名书画艺术家印严画展在云南省档案馆开展,在其参展的57幅画作中有半数展品被入馆收藏,这是云南省档案馆以展代征开展书画档案征集工作的一个成果。

近年来,云南省档案馆高度重视档案资源建设,在有序开展依法接收省级单位档案资料的同时,先后以少数民族、著名人物、南侨机工、远征军、滇缅公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红色档案等为主题大力开展档案征集工作,通过多年努力,具有边疆民族特色多形式多门类的馆藏资源体系已初步构建。同时,云南省档案馆不断在拓展征集范围、创新征集方式、优化馆藏结构上下功夫,推进征集工作全民共建、社会共享,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向档案馆捐赠档案或委托作品保管,采取捐赠、复制、以展代征等形式,加大境内外地方珍贵特色档案的征集力度。此次印严新水墨画作品展的举办就是云南省档案馆以展代征征集工作的一次尝试,在展示印严57幅个人作品的同时,又将半数展品入馆收藏,为馆藏书画档案再添新丁。

印严早年礼张剑萍、祝国沛、陈豪为师习书画、诗词、篆刻,19岁即有画名,曾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21次,出版专集近20册,作品多次被国内外人士收藏,于2007年即将个人书画作品及所收藏的启功、陈永正等著名书画家作品170余幅无偿捐赠云南省档案馆,今年又再次捐赠近三年创作的部分作品,对云南省档案馆表示出极大的信任与支持。云南省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定不负重托,把这些捐赠作品保管好、利用好。

印严与绘画的缘分要从他小时候说起。他出生于云南楚雄大姚,2岁随着父母移居广东惠州,自幼喜爱绘画且特别专注,爷爷用来储存中药的大缸,往往成为他信笔涂鸦的“画布”。一只杯子,一张椅子,一朵野花,他不仅画出平面效果,更希望通过平面,了解和窥见到结构背后更深奥的东西。

1986年,16岁的印严见到居派传人张剑萍先生的牡丹画,便深深喜爱。张剑萍深得居派没骨撞粉法之画技传承,尤喜绘国花牡丹,被称为“居派传人牡丹张”。印严带着几幅自己的画作千方百计找到张剑萍,拜他为师。而当时,张剑萍老人已拒收门徒,在前已收有两位徒弟,而在印严诚恳、勤勉精神的感动下,张剑萍最终破例收下了他这位关门弟子。印严每个周六下午找张老学习一次,老师每次也不教多,就几笔,回到家后印严就细细揣摩,反复练习,下周再把画作拿给老师看。如此往复,不过几年,印严的画技日益精进。

印严少年成名,22岁就在东莞办个人画展。1996年,他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办了个人第一个海外画展。2004年,印严重回到云南,在楚雄大姚云峰山静修。2009年开始隐修,专心在家创作、写书,深居简出。

在国画创作上,印严佳作频传,有许多人物画面世,所绘人物多为佛门高僧,如中国第一高僧朱士行、水目山七祖非相禅师、明末清初画坛“五僧”之一的八大山人、草圣怀素、佛图澄大师、水目山高僧学蕴禅师、南山律祖道宣大师、古庭禅师、妙峰山彻庸祖师、少林寺达摩祖师、诸山祖师画像。他也喜欢写诗配文在画上,或者先有成诗再有配画。与禅意结合,是他画作的一大特点。印严认为,禅和诗都同时具有一种超越性,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宇宙人生的真相,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饮一啄、一草一木体现,诗在某种层面上成了表达禅悟和禅境的媒介。

印严曾用4年时间专画居派牡丹,到1992年又吸收北方画派技法融入居派,由用色逐渐体现于用墨,后又得禅宗精神与文化的熏染。1988年,印严又拜著名书法家祝国沛先生习书法,从临《曹全碑》《张迁碑》入手,而今融入禅意形成自己的书风。他将从诗词、文学中吸收内涵修养融入画中,逐渐在作品中体现出具有禅意的文人画风。

谈起自己的绘画风格,印严介绍说:“我早期是花鸟画家,现阶段则是以人物画为主,兼画花鸟和山水。我对书法、诗词等都有过专门的学习,包括对禅的领悟至深,毕竟是经过实修过来的,以上因素决定了我的作品呈现的风格就是比较干净、脱俗。意境带有比较浓的禅的思想,构思一般是根据禅诗里面的意境来创作。早期画的比较多的是牡丹、花鸟画。我是在岭南画派的基础上,将禅修体悟的精神融进作品里面,形成了一个带有禅意的风格。我的画作属文人画,线条带有文人气质。墨牡丹也是我的一大特点,墨可以分五彩,立体还是神韵都可以用墨的浓淡表现出来。创作题材也比较宽广,人物山水花鸟等都会涉及,包括古代和现代。”

谈起创作的过程和时间,印严说,最快的话大概需要5分钟,长的话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但时间长短并不是出精品的必要条件,有时候5分钟画出来的画还非常让人惊喜。这个主要在于灵感。国画作品从笔、意到心,有三个不同的层面。现在很多画家还处在笔上,用笔去表达技法,讲究技巧技法。到意,意先笔到,就是构图要怎样去表现,思想怎么走,就怎么去创作、去画。到了心的时候,它就是心怎样去表述,意就怎么样走,笔也怎么走,心里面的灵感消失的时候,这幅作品也就结束了。不管过后再看这幅画到位与否,这些都不重要,画作给人的感觉就是当时作者的心境,心的状态,更加容易表现出禅的意境出来。

说起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爱好,印严说,写书法还不算太多,更多的是看书,包括静坐,甚至品茶。传统的中国画与诗、书、篆有着紧密联系,一个出色的画家也必通琴棋书画诸门类,比如唐寅、郑板桥,现代的黄永玉、吴冠中等,都是诗书画大家。如果没有这些技能,就是“缺胳膀少腿”的画家,或者说是一个艺术素养不全的艺术家。所以才要孜孜不倦地拜师学艺,博收约取,以求精进。“我的禅修经历远远超过艺术能力,但是往往修行能力这块的书我还很少看,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体悟,来验证书上所说的东西。艺术上的书也看一些。我喜欢看画、读画,但是我很少练画,更多的是看和读,通过欣赏别人的一幅画,可以看出这幅画好在哪里,作者跟画之间,品味到哪边,从里面体现出作者多少的修为,从里面去感悟它。一旦有这种感悟的话,我看得越多,提高的越快,最后我再画我的作品,它就几乎是我的整个思想境界走在前面,带动着笔墨走,就很轻松。”

本次画展展出的57件画作,是印严近三年的创作成果。疫情发生以来,印严深居简出,置心一处,专意创作,日常行止无非读书画画、画画读书,心远地自偏,意在山水间。时间的淬炼,禅修的启示,让他在水墨应用上更加娴熟臻于化境,在意境蕴涵上更加包容超迈,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单纯干净,笔下的一幅幅画作,是他留在时间之沙上的一道道印痕。这些印痕或深或浅、亦浓亦淡、若实若虚、似少还多、一色万象……一位画者在时间深处的低语,以笔墨为象,刻印在纸上,涵纳时间与空间,审视自我与他者,叩问此在与彼岸。(王建平 伏自文/文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