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玉溪新平“花腰傣”打“文化牌”点亮幸福生活

时间:2021-12-2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姚敏

层层缠绕的七彩腰带绚丽夺目,点缀身上的银饰灿若繁星,纹身染齿的习俗与古滇国一脉相承,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花腰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新平县素有“花腰傣之乡”的美誉,是中国最大的花腰傣聚居地。花腰傣因腰带色彩绚丽而得名,分为傣雅、傣洒、傣卡三个分支,共有4万多人,占新平县总人口的14%。依托花腰傣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新平县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致富之路,着力打造花腰傣文化旅游目的地,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

傣陶:捏出来的“金饭碗”

走进神秘哀牢山脚下的新平县嘎洒镇土锅寨,随处可见傣陶的制作中心。居住在这里的花腰傣人因祖祖辈辈都会用土烧制土锅、土陶而远近闻名,“土锅寨”之名也因此而来。

刀正富是家里第三代制陶人,锅具、水壶、碗等都是他常做的物件,每天都能做上五、六件傣陶。2014年,刀正富入选了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土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制作傣陶使用的是我们寨子附近特有的一种泥土,将它除去杂质碾成细土和成稀泥就可以使用了。捏好的土陶要阴干,然后通过稻草露天堆烧8小时左右制作而成。傣陶一般都是采用低温烧制的方式,这样不容易烧裂,也会更耐用,透气性更好。”刀正富一边捏着手中的土陶,一边介绍。

靠着傣陶制作,刀正富每个月会有几千块钱的收入,是他们一家四口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以后,刀正富还在家门前开起了自己的“傣陶体验馆”,让游客体验傣陶制作的同时也能为家里增加更多收入。

傣绣:绣出来的“致富花”

在绣花机“哒哒哒”的声音中,玉溪市傣绣非遗传承人刀向梅介绍道:“花腰傣刺绣一般运用直线、平等线、方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采用赤、橙、黄等七彩花线绣制,配色大胆,绚丽华美。”

花腰傣女孩自幼就有学习刺绣的习惯,刀向梅8岁就开始“捏针”。2011年回到家乡后,刀向梅便一心投入到传承和发展花腰傣刺绣文化中去,在带领绣娘们一起传承和发扬传统傣绣技艺的同时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目前,刀向梅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为适应市场需求引进了机绣,生产的产品不再只面对前来旅游的游客,还承接北京、上海等地的订单,大大提高了收入。

刀向梅表示,接下来她将立足花腰傣独特的文化内涵,将花腰傣刺绣的绣片融入时尚设计中,开展一个专属于花腰傣服饰的时装,既向世界展示花腰傣优秀的民族文化,也在不断碰撞中发展傣绣产业。

文旅融合促发展

一层层梯田向着神秘的哀牢山逐级递进,一幢幢土掌房将酷暑和寒冬隔绝。“花腰田间”旅游园区坐落于新平县嘎洒镇,是一个集花腰傣特色餐饮、文化展示、花腰傣傣绣傣陶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生态田园风光为一体的花腰傣民俗文化村。

“这里的建筑都是用“土基”建造成的土掌房,墙壁很厚,根据我们的测试,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6度,冬暖夏凉,住起来非常舒服,房间内部则以现代人的居住习惯进行装修“,平汇达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以园中的梯田作为底色,打造环梯田式实景秀,将牛、鸡、鸭等动物纳入进来,穿民族服饰的花腰傣人在里面唱歌跳舞吹树叶,游客则可以充分体验插秧、割稻、摸螺狮等活动,打造出“满园尽是花腰傣”的效果。”新“花腰田间”的建设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未来,“花腰田间”将继续向4A级景区发展,通过旅游带动周边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姚敏)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