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登会是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小龙潭镇毛家寨村委会达腊寨村民,日前他通过当地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解决了因病家中丧失劳动力,面临返贫致贫风险的燃眉之急。而这份由乡村振兴给村民带来的实惠,只是红河州持续发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红河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加快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在多点同时发力,为当地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副新的图景。
“生态绿”成为乡村振兴主色调
红河州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导向,打造山清水秀乡村风光,建设生态宜居农村环境。
在红河县,通过统筹区域内林地资源,发展珍贵苗木、中药材、大红菌、竹笋等产业,推动林业差异化发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27%。充分发挥“夏令避暑”“冬令避寒”“日光疗养”和“富氧康养”的养生气候条件,建成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马帮古城等景区,苏红半山酒店等旅游重点区域建设稳步推进,使青山绿水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在石屏县异龙湖畔,一年四季鲜花绽放、绿树成荫的湿地及周边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其中金荞麦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多孔茨藻、荇菜、苦草为珍稀物种。更有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黑鹳和彩鹮等在内的百余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异龙湖 娄建伟摄)
如今,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金平县获评中国“长寿之乡”、屏边县创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红河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推进乡村振兴,让一个个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迸发出“金山银山”的价值。
文旅融合让乡村振兴有底气
红河山水秀美多姿,独特的自然环境、温和怡人的气候、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具有了发展康养旅游的先天优势。红河州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目标,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理念,大力构建“大健康+康养+特色小镇”康养产业发展链条,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延伸产业新领域,将生态环境的“优”转换为旅游发展的“势”,在全力打造具有红河特色的“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同时,加快提升旅游发展品质,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大力培育,全力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
(可邑小镇景区供图)
同时,以村落、郊野、田园等环境为依托,红河州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个性化旅游项目,凸显乡村民族和文化特色,规划乡村旅游的技术路线,深入推进旅游宣传策划及市场推广,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旅游实用型人才技能培训,培养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后劲足
红河州是农业大州。立足北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三大板块”,红河州聚焦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其中,素有“中国红米之乡”称号的元阳县,以绿色发展为底色,聚焦产业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助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秋收之歌》张正亮摄)
“十三五”期间,元阳县累计投入803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6.77万亩,粮食产量年均保持16.45万吨以上,实现五年连增;累计种植芒果、青柚、莲雾等水果15.66万亩;种植黑三七、重楼、黄精等生物药材5.95万亩;建成桃园温氏养猪等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成功列入省级生猪调出大县;“十三五”末实现农业总产值31.7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2.5倍,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初步形成,有效带动乡村振兴。
同样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持续增产增收的还有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个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智能化设施设备推动数字花卉产业发展,通过建设云花创新中心、智能种苗温室,配套花卉种苗工厂、母本繁育园、品种资源库,提升设施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打造现代花卉种源研发、种苗繁育新高地。
随着园区花卉的品种越来越多,企业越做越大,吸引了众多周边的老百姓来务工。目前,园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18837户农户发展花卉产业6.85万亩,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以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人才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为此,红河州深入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从全州村(社区)择优确定142个行动重点示范村,形成帮扶需求清单,以加强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会种田的“土专家”、爱农村的“新农人”等乡土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选派具有专业学术背景、扎实业务能力和愿意服务基层、能够适应基层工作的专家,遵循人才属地优先原则,围绕种养技术、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建设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开展服务和指导。
(陶家淇摄)
同时,红河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启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围绕“5+6”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引进人才,营造“重才、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红色引擎”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的第一年,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围绕这一重要任务,红河州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提高党委在乡村振兴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持续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做好“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做好产业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谋划好巩固衔接项目,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深化“市县乡抓落实、一抓到底”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清晰、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层层压实各级责任,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绿春县委宣传部供图)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用好热区资源,抢抓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兴边富民、强边固防等政策机遇,制定出台差异化政策措施……今后五年,红河州将充分释放南部各县后发优势,把南部打造成加快红河发展的新增长点,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杨婧瑶)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