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云南楚雄: 数字赋能 小小枇杷变身致富“金果果”

时间:2021-12-1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婧瑶

初冬,走进位于云南省楚雄市东华镇本东村委会上百宰小组的枇杷种植基地,连绵起伏的山坡郁郁葱葱,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色的“外套”,一株株长势喜人的枇杷树上,金黄色的果子又大又甜。楚雄市兴蕴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兴平和数十名村民正在忙碌着给刚摘下的新鲜枇杷拣果、包装、装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东华镇位于楚雄市西南部,素有“粮烟重镇”“鱼米之乡”“文化粮仓”“花灯之乡”“美食乡镇”等美誉,是全国3675个重点镇之一。在这片土地上,不仅种出了先甜可口的“金果果”,也让王兴平带动乡邻致富增收的梦想开花结果。

初衷:以己之力,带领乡亲增收致富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华镇人,从小‘贫困’二字就一直围绕着我。作为村里第一个本科生,我想为家乡做点什么。”说起自己种枇杷的初衷,王兴平依然坚定。

在大学里,王兴平接触相关课程后,便对创业有了兴趣,并利用实习机会,到保山、石屏、玉溪、红河等地考察学习。2015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王兴平回到家乡,发现本地农田存在种植单一,收成也不高的情况,对比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一亩地便可以有可观的收入,王兴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能不能结合大学所学经历,以及在外实习积累的经验认知,回到家乡,带着乡里邻居做些什么?发展一下?”返乡创业的想法在王兴平心中萌生。

探索:创新种植 “数字”加持 枇杷树成“摇钱树”

从前,由于地理环境干旱缺水,东华镇村民多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王兴平一开始引种的一些果木进展也不顺利,不是开不了花、就是结不了果,有的甚至枯萎了。只有从蒙自引种的枇杷,因为耐旱,还结出了一些果子,而且因为气候条件优越,东华的枇杷还比蒙自枇杷晚两个月上市,品质口感更好。

王兴平起初提出大力种植枇杷的想法时,许多村民抱有存疑的态度。为了转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王兴平带着乡邻们到蒙自、石林等地进行考察、学习,边学边种,成立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线上线下销售的发展模式,让村民们尝到了三年辛苦换来的甜果,从最初的10多亩发展到了现在1.3万多亩的种植规模。借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契机,合作社建设了多功能气象站、虫情监测、土壤墒情等为农田灌溉、干旱监测、树苗培育提供数据支撑。

同时,在发展枇杷种植的过程中,合作社还吸纳周边群众利用农闲时间来务工增加收入。“合作社会教授全套技术,指导管理。除了种植收入,平时我们来合作社干活每天还有80元收入,农忙的时候每天有100元,让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村民胡剑平说到。

据了解,近年来合作社共吸纳1318户3954人种植枇杷。通过推行“合作社+特色农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合作社+林下养殖”“合作社+电商”“基地+专卖店”等模式,多渠道开发,促进各项产品的开发推广。目前已开辟了北京、上海、浙江、重庆等7个省市场,创建“彝州金果果、彝州金果、兴蕴”三大枇杷品牌,逐步推进东华镇枇杷产业发展成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

期许:乘着“数字乡村”快车 奏响富民增收“交响曲”

2020年,楚雄市成功申报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市,东华镇被确定为楚雄市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乡镇,乘数字乡村建设东风,探索“数字+”模式,加快推进枇杷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其中,兴蕴枇杷被楚雄市列为农业数字化建设重点打造的4个智慧农业示范项目之一,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在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及多方数字化、网络化打造,现在我们70%的枇杷是在线上销售,线下也有了自己的生鲜直营店销售渠道。去年合作社共收入560万,今年预计可以突破1000万。”看着如今漫山遍野的枇杷树,王兴平眼中充满期许。“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规范合作社管理,提升枇杷品质,打响兴蕴枇杷品牌。同时扩大种植面积,辐射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杨婧瑶)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