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提升文化软实力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时间:2021-12-1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戴铮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形象、精神和灵魂。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洱市拥有优沃的文化艺术土壤。近年来,普洱市通过不断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厚植创作沃土,把丰富的“文化存量”逐步发展成极具识别度的普洱“文化现象”,在引领社会风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普洱市旅游经济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革新产业模式 打造非遗“新名片”

近年来,随着非遗文创产品的日益革新,普洱部分非遗项目通过塑造品牌故事、提供创意设计等方式,把具有民族元素的文化产品与旅游市场相结合,创造性开展非遗就业工坊暨“普洱非遗客厅”建设,让非遗文化成为普洱对外宣传展示的新模式和新名片。

(孟连县宣抚礼乐表演 朱运宽摄)

经过探索努力,普洱逐渐走出一条为传统文化赋能当代价值、巩固非遗扶贫就业,完成非遗项目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化、推动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旅游景区、景点展演的路子。

(镇沅黑陶)

今年9月,云南首家“非遗客厅”正式在普洱上线,其主营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类项目产品策划、设计与销售展示与学习实践活动,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文化体验和休闲消费的综合性场所,也为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起了一个集展示、科普、宣传销售为一体的线下平台。

(金水漏印)

“普洱非遗客厅”的成立,进一步帮助非遗传承人、从业者进行市场化、商品化的深度开发设计,全面提高普洱文化产品附加值,同时扩大宣传推广销售渠道,实现非遗的商品化、文创化、功能化,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此外,“普洱非遗客厅”也拓宽文化消费场景,让非遗文化为旅游赋能,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了解,普洱十分重视对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力扶持佤族织锦、镇沅黑陶、绝版木刻、傣族竹编等文创产品向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当地旅游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目前全市成立的21家非遗就业工坊通过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模式,吸纳固定员工生产手工成品,让各类精美的非遗文创产品远销国内外,直接或间接为普洱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从业者的经济收入。

(联珠镇克曼牛皮大鼓)

据统计,目前普洱全市共命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619项;代表性传承人989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3个;传承基地54个;挂牌设立非遗就业工坊21家。已初步建立起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保护网络和体系。

红色教育“入心入脑” 保护传承双管齐下

近年来,普洱市围绕“四馆”一体化的红色文化建设,为广大干部群众打造“听,看,说,悟”全感式红色教育体验,以“点单式”红色文化服务的方式,丰实群众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红内圈”。

(“红色小剧场”蒲兴南摄)

在市图书馆开辟的“红色讲堂”上,台上先进典型讲座以及“四史”专题讲座开展的如火如荼。台下,搭建起的“红色书架”“红色诵读小讲台”市民百姓人头攒动;市文化馆举办的“红色小剧场”,吸引老中青少各阶段表演群体,寄情于传统红色剧目、红色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深切表达普洱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拳拳真情;市博物馆通过“边地星火炯炯燎原”——建党100周年普洱红色历史展,以文物、实物、影像、档案资料等多种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普洱人民砥砺前行的历史故事;“历史的丰碑”美术作品展中,市美术馆精选100多件美术作品,向世人传承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在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普洱石屏会馆)

同时,普洱市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充分挖掘整理、优化整合普洱文化和旅游“红色资源”,串起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珍珠琏,把民族团结园、杨正元故居、碧溪古镇、思普革命老区纪念园等10县区全覆盖的26个红色旅游点和新增25项革命文物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重点打造推出了2条红色旅游线路,并入选云南省60条红色旅游线路。普洱市各旅行社积极推出“普洱红色一日游”等线路产品,让“革命红”碰撞“普洱绿”。

深挖文化“富矿” 艺术精品层出不穷 

近年来,普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将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等资源依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融入艺术创作,并由当地文化工作队参与演出,极力还原普洱本土文化的“乡土味”,创作推出一批“叫得响”“水平高”的文艺精品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普洱文化现象”。

(《宾弄赛嗨》剧照)

期间,普洱市先后推出了《宾弄赛嗨》《腊·景迈》《想那个地方》《一个爱开始的地方》等158个现实题材文艺精品,通过动人的艺术表达,讴歌时代主旋律,彰显新时代的文艺精神。

其中,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应邀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演出;《农民院士》入选建党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进京展演,并进行全国巡演;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话剧《农民院士》、歌曲《感党恩》3个剧(节)目入选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2021年普洱市选送全国“群星奖”作品《摆出一个春天》完成第一阶段的提升打造。“普洱文化现象”影响力持续提升。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剧照)

演出的同时,普洱市将剧目演出、形象展示与文旅推介相结合。利用演出暖场、开场前后等时机,开展系列文化旅游展示和宣传推介活动,用歌声吸引观众,以展板、品鉴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推介普洱文化旅游资源,让观众通过文艺作品认识普洱、了解普洱、走进普洱,用文化为旅游注入新内容,丰富旅游内涵。

以生产生活为导向“纵向”推进公共文化事业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增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普洱市文旅部门深入村文化室、乡镇文化站等文化服务点,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流动博物馆”等活动,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普洱公共文化品牌,持续实施开展文化惠民工程,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普洱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服务、品牌打造、文化惠民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健全“市、县、乡、镇、村”五级文化服务体系,让“戏曲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文化大篷车”“开心广场·和谐文化”月月演等品牌文化活动走进群众百姓生活当中,持续提升群众文化满意度,使全市公共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

通过搭建展演展示平台、健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洱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众多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载体。普洱市四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内,陈列室、多功能排练厅、非遗中心等分布错落有致;“小茶花”少儿免费培训、普洱文旅大讲堂、红色小剧场、优秀传统戏曲新剧目展演、民族健身舞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有序开展,真正做到植根群众、服务群众。

(蒲兴南摄)

此外,普洱不断巩固、加强和深化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国门文化”建设系列主题活动,全力打造“文化睦邻示范区”,创建边境四县“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国门书社”“国门文化传习馆(所)”“国门文化友谊广场”,推动边境地区军民、警民文化融合发展。

(李雨霖摄)

下一步,普洱将以“文化”为统领,促进民族文化、边地文化、茶文化等地域元素有机融合。全力提升惠民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遗产保护传承、发挥精品文艺影响效应,持续扩大“普洱文化现象”影响力,不断提升普洱文化软实力,为普洱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戴铮)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