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瞄准民生需求解难题,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创新培训模式,破解培训难题,激发“她力量”;推进县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增设科室等措施,提升全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实现就近或在家门口看病;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加强养老机构改造提升,让困难群体不再难……一系列举措,让百姓的生活更便利、更幸福。
创新培训模式,破解培训难题,激发“她力量”。通过“实施一项工程,打造一个平台,突出五个抓手,构建三项机制”的“1153”农村妇女培训模式,对广大农村妇女开展综合培训,充分挖掘了妇女潜能。实施一项工程,即实施“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分区域为广大妇女提供菜单式教育培训;打造一个平台,即整合资源开办“美丽乡村•女子学堂”,将其打造成妇女教育培训平台;突出五个抓手,即围绕“思想新”“家庭富”“庭院靓”“家风好”“生活美”五个方面开展教学,引导妇女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构建三项机制,即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就业保障机制、学分激励机制,确保培训取得实效。“1153”模式运行以来,县妇联结合群众需求,以“美丽乡村•女子学堂”为学习培训载体和实践阵地,组织开展育婴、家政、刺绣等技能培训,并依托合作社、巾帼扶贫车间、相关企业,建立定向就业、灵活就业、居家就业等就业保障机制,开展妇女培训36期、1978人次,800余名妇女通过技能培训,实现灵活就业、居家就业。如,宝秀镇新寨村委会的白娅通过参加“女子学堂”育婴员培训,在县城早教中心实现了就业,每月工资3000余元,目前又在准备成人高考及高级育婴师考试;龙武镇柏木租村委会建档立卡户矣艳华参加‘女子学堂’刺绣培训后成了合作社的签约绣娘,还学会了抖音直播带货。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群众看病更方便。结合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环境,着力构建“县级医院—乡(镇)级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全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一方面,结合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全力推进五大中心建设,稳步推动县级医院提档升级,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县人民医院在县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已通过省级、国家级验收的基础上,推进县创伤中心建设,打造响应迅速、衔接紧密、治疗精准、配合默契的生命救护体系;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打通胸痛救治“最后一公里”;推进建设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根据群众就医需求,新增新业务新技术12项,增设眼耳鼻咽喉科门诊部和住院部,为群众提供便捷、实惠、有效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发挥专家工作站优势,成立中医特色护理门诊,并推出13项免费体验。另一方面,哨冲镇卫生院坚持中西医结合,扩建中医科,引进DR、便携式彩超等医疗设备,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医疗需求。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加强养老服务,困难群体不再“难”。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社会救助,继续融入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以扎实的兜底保障助推乡村振兴,按照“精准识别,应救尽救”的要求,健全常态化监测机制,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电话,通过部门间数据比对、信息共享、分析研判等方式,确保及时发现易返贫和致贫风险。组建941支“1+4”帮扶服务小分队构建防贫监测网,设立500万元县级动态监测资金,每月对农村户籍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进行动态监测。截止到目前,针对纳入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农村低保户、农村特困人员等动态监测帮扶的151户451人农村低收入人口,精准实施了“六帮六送”,即:帮扶志送政策、帮产业送技术、帮就业送服务、帮发展送项目、帮解困送保障、帮生活送温暖,确保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分层分类救助帮扶,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家庭经济收入超过脱贫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的对象继续享受低保,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孤儿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特殊群体服务保障水平。截至目前,累计为17936人支出农村低保金、特困供养金、临时救助资金4407.43万元,为11396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658.82万元,为120人下发孤儿等特困儿童基本生活费121.77万元,为13户发放困难火化补助1.3万元;将6名精神病患者特困人员分别入住红河州精神病人福利院、建水县百姓医院;办理登记弃婴收养28件。与红河州石屏县怡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建成社会工作站1个,聘请7名社会工作师,正在完善有关场所设置;结合9个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设,举办全县首次“民政+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培训班,提升了民政部门社会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推进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今年以来,县民政局结合养老机构改造提升,共投入资金17.92万元,采购配置护理型床位70张,对中心敬老院及宝秀、牛街、哨冲、大桥4个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进行提质改造,切实解决了入住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护理问题。
疏通道路拥堵,建设托育机构,着力解决“上学愁”“入园愁”。解决好学校上下学交通拥堵问题。县东风小学学生居住地距离学校较远,家长都用车辆接送孩子,在入学和放学的高峰时段,学校门口的车行道上人车混流,拥挤不堪,解决交通安全隐患呼声高涨,为此,石屏县通过县委书记现场办公进行了妥善处理。按照制定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校园周边停车区域优化调整;对公交线路进一步科学设计;科学配置警力,在上下学期间采取提前上岗、站点指挥、机动巡逻等方式,积极引导组织接送学生家长有序停放车辆,同时加大推进各类道路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纠正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学校也充分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让家长积极参与到交通秩序维护工作中来;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让孩子们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让学生带动家长一起学习交通规则,营造文明、安全出行的良好氛围。目前,东风小学路段道路交通环境安全、畅通、有序。建成“一乡一公办”幼儿园8所、“一村一幼”幼儿园项目建设36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300余个。打造具备婴幼儿照护功能的“托幼一体化”幼儿园8所。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幼班,招收2—3岁幼儿,打造公办幼儿园托育服务示范点,发挥的公益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全县建成的6家私立托育机构已登记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可以开展托育服务业务,其中,石屏县七田阳光儿童成长中心已经备案,基本具备县级示范点的条件。优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工作,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大学生“入学难”。发布《石屏县教育体育局2021年关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告》,对有贷款需求的高三毕业生发放《生源地助学信用贷款申请指南》小折页,高三年级利用班会课专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宣传,让师生熟知申请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办理大厅实施集中化、一站式办公服务,专设受理窗口。在办理方式上,实行“预约办理”和“线上办理”相结合模式,缓解扎堆办理问题。自7月25日开始办理以来,全县已办理2561人1944万元。
车管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车管下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解决偏远乡村农民群众摩托车年检和驾照考取不方便等问题,县交警大队创新工作方法,把服务送到家门口,以自己跑远路换取群众少跑路、不跑路。联系河口、建水的流动检测车,深入辖区牛街等6个乡镇开展摩托车流动检车便民服务,在工作人员对车辆严格进行上线检验后,由民警将车辆行驶证带回县车管所进行签证,再送回当地派出所核发,节省了群众往返县城的经济、时间成本。与当地驾校协商,在龙朋、宝秀、牛街3个镇设置了摩托车驾驶证考点,为当地群众提供摩托车驾照一站式服务,着力解决农村群众考证不便、办证难、无牌无证驾驶等困难和问题。目前,龙朋镇、宝秀镇2个考点已建设完毕,牛街镇考点正在抓紧建设中。灵活开展“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宣传活动,结合近期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向群众宣传交通安全常识,使群众加深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提升了农村地区群众自觉抵制交通违法和交通陋习的意识。(杨凯华 石屏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