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怒江大峡谷纵深处的怒江州贡山县境内有这样一个疫情防控监测点,这里海拔3500多米,高寒多雨(雪)是这里的常态,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四月是大雪封山期,积雪最深处可达四五米,这里就是中缅北35号界桩联合疫情防控点。由腾冲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向阳分站民警联合茨开边境派出所、贡山县医务人员、护边员驻守开展工作。
王晨光最难忘的,便是跟随腾冲边检站民警一起感受疫情防控点的一天。从贡山县出发经过20分钟的车程便可到达向阳分站丹珠通道检查室,阳光逐渐被山体遮挡,视野变得逼仄,随之而来是一条只能容一辆车通行的盘山公路,近180度的回头弯和30度的斜坡是经常。当天一行人刚出发没多久,就被堵在了路上,民警王永和宽慰王晨光说道:“没事,这种情况很常见的,等铲车过来清理一下,一会就能通过了。”这个“一会”便就是2小时以后了。结果29公里的路程花了近4个小时才到达,刚一下车刺骨的寒意如针尖一样钻进身体,体温开始迅速的流失,同行民警赶忙找来了御寒衣物。
天色渐暗,民警赵亚豪指着不远处垭口微弱的灯光说:“那里,从封控点往上走2.5公里,就是我们的执勤现场,因为车辆上去以后无法调头,我们每次上勤都需要走上半个小时,雪大一点的时候,就得一个小时了。”说话间,他的嘴唇上被寒风割出的冰口上黑紫的血痂清晰可见。
防控点的夜并不好过,木头房子到处都是缝隙,刁钻的寒风总能钻进房间,钻进被窝。半梦半醒间,王晨光被一阵脚步声惊醒,手机上显示时间为凌晨六点,同屋传来赵亚豪尴尬的声音:“昨晚的执勤组回来换勤务了,木头房子的声音有点大,把你吵醒了。”
上午八时许,换勤人员穿戴好防护装具,整齐列队前往执勤现场开始长达一天的勤务,这里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早已跌破零下,皑皑冬霜为大地裹上银装,望着寒风中那一列笔直的身影和冻的通红的脸庞,王晨光不禁有些动容。
九点刚过一些,民警们整齐列队,开始了今天的第一次例行巡逻。巡逻的路上,每一步踩下去,脚下的积雪都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岩平不时回头叫王晨光跟着前一个人的脚印走,会更加省力,说话间,陈坤默默的超过了他,抢到了开路的位置。
一个多小时后,队伍停下来休整,民警们拿出压缩干粮、火腿肠等补充体力,这也是他们的午饭。王晨光拿起随身携带的矿泉水刚要喝时却被民警一把夺过。民警赵亚豪边递过来热水边解释:“这里海拔3500多米,空气含氧量低,剧烈的运动已经让心脏超负荷,再喝冷水容易诱发心脏类疾病。”王晨光接过热水打趣道:“你们还挺养生的啊。”老民警任保安说道:“我们这里距离最近的医院要四五个小时,一旦发生急性疾病,后果不堪设想。长期在高寒地区驻守,胃病、风湿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职业病了。”
短暂的调整休息后,一行人再一次踏上了巡逻路,太阳在雪地上的反光照得整个人晕呼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晨光感觉脑袋越来越重,四肢变得无力,腿部慢慢没有知觉。在民警们的帮助下,他手脚并用的“走完”了剩下的巡逻路。
回到疫情防控点,王晨光瘫坐在椅子上喝着民警送来的姜汤。突然,发动机的轰鸣声和民警的欢呼声打破了平静,王晨光赶紧起身查看,原来是一周一次的给养补给车到了。带队民警岩平连忙让大家一起卸车,笑嘻嘻的对王晨光说:“今天晚上我们吃火锅、喝瓦罐茶……”
一曲“乒乒乓乓”的厨房交响曲之后,民警们围坐在火塘边吃着火锅喝着茶。王晨光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和熏的直流眼泪的环境,感慨道:“你们真是辛苦啊!”民警们边给王晨光夹菜边说:“多吃点辣的驱寒。我们也想呆在环境好的地方,但境外疫情这么严重,一线总要有人守,这里条件艰苦但要学会知足常乐。”
晚上八点多,刺骨的寒意将忙碌了一天的民警赶回了被窝,2.5公里外的执勤现场,微弱的灯光下夜班民警再次开始了一整晚的值守。
据悉,自启动疫情防控任务以来,腾冲边检站民警在边境一线已连续坚守600多天。民警们表示,将继续保持高昂斗志,从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疫情不散,队伍不撤,用初心守护民心、以使命扛起责任,坚决维护国门口岸、通道的安全稳定和群众生命安全。(王晨光 腾冲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