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将充分释放南部各县后发优势,把南部打造成加快红河发展的新增长点。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用好热区资源,抢抓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兴边富民、强边固防等政策机遇,制定出台差异化政策措施,全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贯彻落实红河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释放红河州发展后发优势。明确了充分释放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南部六县的后发优势,把南部打造成加快红河发展的新增长点的总体布局,并把红河谷热区绿色经济带建设列为“廊带联动”布局的重要内容,为南部地区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使命、注入了新动力。在准确把握当地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的同时,通过有效融入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工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闯出一条质量高、结构优、效益好、后发优势充分释放的新路子。
(红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红河县:围绕打好“三张牌”寻求新发展
红河县具有“天然温室”之称的干热河谷资源,境内1200米以下干热河谷面积56.94万亩,其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温度20.3℃,年日照小时数2270.5小时,终年无霜,是发展清洁光伏能源产业的理想之地。围绕“绿色能源牌”,红河县将加大招商力度,建设红河谷热区光伏发电重点项目,打造装机容量50万千瓦以上红河谷清洁能源绿色发展基地。
(红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围绕“绿色食品牌”,红河县将加快红河谷生态保护修复,将红河县打造成为干热河谷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县;提升26万亩哈尼梯田的发展效益,发展农林牧立体复合种养业生态循环经济,创新推进食用菌等绿色生物产业;加快高端稻谷基地、高端果蔬基地、优质畜禽供给基地、干热河谷基地等4大基地建设,打造红河谷水果产业;围绕“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红河县将努力打造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计划将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打造成5A级景区,保护修缮重要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把马帮古城打造成为承载“马帮回忆”的4A级景区,打造红河谷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圈。
屏边县:“山为笔,绿为色”构建全县新蓝图、新动能、新格局
屏边县生态环境优越,遍地是资源,处处是机遇,绘就生态产业新蓝图,做大做强水果产业,聚焦屏边荔枝、猕猴桃、枇杷三大品种,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做精做优中药材产业,加快传统育种和现代化育种技术融合发展,制定统一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和种植范围,规划建设中药材加工园区,不断巩固中药材品质,打造名副其实的“云药之乡”;做新做活指标交易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林草碳汇交易。
(屏边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泉为髓,以水为脉,注入经济增长新动能,大力发展饮用水产业,力争把品牌饮用水产业做成“十亿元级”以上的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重点水源工程,积极新建一座大(2)型、一座中型、两座小(1)型重点水源工程,重点推进南溪河上游石夹槽大(2)型水库建设,全面做好城乡饮水安全、农业灌溉用水等保障工作,实施一批防洪提升、生态治理与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精心打造城市水景观,进一步提升县城生态环境质量。
(屏边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文为魂,以景为本,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不断优化滴水苗城业态布局、不断强化大围山国家公园建设、不断深化滇越铁路“人字桥”功能,加快以“米轨时光+特色集镇+山地运动”为主线的精品旅游体验带。为打造“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的美丽屏边。
金平县:守好国门促进团结,齐心构筑沿边开放新支点
金平县将坚决守好国门管好边境,筑牢疫情防控和强边固防的铜墙铁壁。对标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到2025年高原特色农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计划建设6万亩梯田红米基地,30万亩热带水果基地,30万亩中药材基地及优质畜禽养殖基地,打造金水河口岸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心,红河谷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勐拉良种繁育中心,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体系及“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长寿食品;对标打好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将充分挖掘“梯田文化”“蝴蝶文化”“长寿文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以美丽县城、哈尼梯田、蝴蝶谷等为主要载体,打造康养栖息目的地,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
(金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对标努力建设成为沿边开放示范区,构筑沿边开放新支点,计划到2025年,边贸总额实现“翻两番”,进出口加工从无到有,总值突破百亿元。对标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力争3年内创建一个示范乡镇、13个精品示范村、100个美丽村庄,全面完成6个边境乡镇,27个行政村,334个村民小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年内成功创建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并持续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为红河州加快南部振兴作出金平贡献。
元阳县: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元阳县“十四五”期间,力争用3年时间使元阳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村级集体经济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探索具有元阳特色的“乡村蓝店”人力资源生态链服务合作模式,全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产教融合,加大“订单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实现高水平培养、高技能训练、高质量就业。
(美丽梯田 龙俊摄)
同时围绕高质量建成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着力于培育重点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现代化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努力建设“哈尼特色、5A景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不断完善哈尼梯田景区可达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半山酒店、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和精品民宿;高标准推进哈尼梯田田园综合体建设,按照“一流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要求,改造提升一批传统村落,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深度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哈尼梯田文化节庆品牌,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和规律抓农业,加快构建以“梯田红米、热带水果、冬早蔬菜”等优势品种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芒果、柚子、柑橘等经济果林产业提质增效,建设红河谷冬早蔬菜示范基地,推进梯田红米良种选育研发和制种基地建设,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红米之乡”。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和“产业融合+主体带动+流通服务”创新发展路径,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构建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联动的产业发展布局,着力破解产业“小散弱”的瓶颈,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奋力推动南部振兴贡献元阳力量。
绿春县:绿色生态助力南部振兴
绿色生态是绿春县最厚重的底色、最具潜力的资源。绿春生态环境优良,立体气候明显,降雨充沛,有耕地47.88万公顷,梯田99050亩,梯田红米种植面积2.2万亩,多个地块红米产品经检测达到富硒标准,3个规模以上梯田红米加工厂年均加工量5500吨。茶叶面积达24.3万亩,在全省30个茶业发展重点县中面积排第8位,涉及茶叶种植农户3.7万户16.65万人,占全县农业户的82.7%。胡椒面积4万亩,是云南省最大的胡椒产地。“三品一标”认证数量29个,占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总数的8.3%,绿色有机认证基地2.91万亩。
(绿春县委宣传部供图)
绿春县通过沪滇帮扶协作、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合作,梯田红米、红米线、茶叶、香料等已销往上海、青岛、重庆等地。绿春将深挖绿色产业潜能、深挖文旅融合潜能、深挖生态资源潜能,突出绿色发展主题,充分激发生态优势,闯出一条绿色振兴之路。”绿春县将把握机遇、立足优势,着力建设生态哈尼城谱写南部振兴的绿春新篇章。
(绿春县委宣传部供图)
河口县:区县融合南部振兴有新篇
河口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区县融合”发展要求,继续深化中越在经贸旅游、跨境劳务、口岸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口岸开放格局。通过探索对外贸易新模式。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以下简称红河片区)为引擎,重点围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物流)4大重点产业和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布局,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交易中心建设,加快边贸线上线下的二级市场与流通加工的市场建设,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力争形成并发布有色金属价格指数、火龙果等农产品价格指数。
(河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构建以河口-老街为中心的经贸往来体系,建立1(河口)+1(老街)+N(河内、海防等越南城市)的中越合作模式,以及1(红河片区)+2(红河综保区、蒙自经开区)+13(以河口为主的红河州13个县市)+N(国内其他园区及县市)+Y(越南)+D(东盟)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政务服务大数据应用,推行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提升营商环境。聚焦“干净、宜居、特色”3大要素,以“建设美丽河口,提升国门形象”工程为抓手,以《红河片区总体规划》为纲领,稳步推进“多规合一”,围绕“国门”“口岸”“边疆”等做文章,通过加快南溪河联检大楼、国门形象节点提升改造,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优美、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国门城市。(曹燚)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