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党史学习教育与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昆明市西山区在全区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围绕“急难愁盼”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工作服务对象,了解民生需求、解决实际困难,破解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解决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进一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山区结合辖区老旧小区点多面广、占比高、排涝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弱等实际,以城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启动畅通工程,打通城市排涝“肠梗阻”,解决老旧小区逢雨就涝、严重影响居民群众出行、财产安全问题,谱写“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凯歌。
聚焦基础建设,做持之以恒压实主体责任“初心人”
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雨情自动监测站建设。采取拆除旧式、补充损毁、更新选址、升级换代等方式,积极布设自动雨量监测仪,藉此加快雨情自动监测站建设步伐。目前,西山区已完成22个自动站点建设或检修工作,实现了全区范围的降雨量实时动态监测全覆盖。加快预警设施配套设备建设。充分发挥防汛抗旱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畅通城区干道间、流域间、上下游沟通对接,加强水务、气象、水文、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会商调度,密切监视天气和水情、雨情变化,及时精准把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到街道、社区(村)、到户、到人。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设施设备建设,优化监测站网布局,畅通预警发布渠道,努力实现重点区域内监测预警全覆盖。截至目前44座预警广播站点运转正常,172个简易雨量站管护责任人尽责有力,手摇预警报器、铜锣等简易预警设备布设到位。
强化基础设施意识,加快推进清污分流建设。加快排水管网工程设施建设。依据《昆明市西山区海口河沿线坍塌河堤修复、玉带河昆华医院段河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对坍塌河堤914m进行了永久性修复,修复玉带河昆华医院段河堤5段26m,河道行洪功能得到充分恢复;依据《昆明市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昆明市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实施方案》的要求,编制完成了《西山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工作方案(2021年)》,实施下泄类工程、中疏类工程、高蓄类工程建设11个;投资1600余万元完成永昌街道采莲路箱涵工程建设,打通二环内约1.8平方公里老旧小区片区及金碧街道辖区部分积水唯一的对外排水通道,畅通“肠梗阻”。加快推进清污分流建设。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治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河道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河道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城区185个老旧小区为重点,加强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推进“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实现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区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展城市黑臭水体再排查、再整治;建立应急会商、协作应急处置机制,科学拦污控污,实施联合监测,完善联防联控,推动流域上下协同治理和保护;推进滇池流域网格化清水入滇微改造工程,在大观路道路提升改造工作中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完成排水管网配套,加快新运粮河水质提升工程进程,补齐马街片区主干区域截污短板难题。
改造地下排水设施,解决老旧小区易涝痼疾。将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与城市排水防捞和防洪设施建设相结合。对全市老旧小区排水管网及设施进行调查,摸清现状,形成清单,目前已完成管网普查831.3公里,完成占比98.9%;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二环内鱼翅沟片区、二环外正大河、金家河、太家河雨污分流工程正全力推进,对雨水和污水管道系统进行同步改造,二环内8.8平方公里,雨污水管152.9公里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流通政策,城市老旧小区积水内涝问题初步解决;加强已完成提升改造的27个小区分流系统的常态化管理维护,强化对建设单位监管,严格执行清污分流建设标准,从源头上杜绝新建小区、公共单位出现清污混流问题。目前已完成12个小区网格化清水入滇微改造。
加快老旧小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污水不乱排。优先升级改造落后设施,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新的环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类标准。城市老旧小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大老旧小区处理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目前正在开展庭院改造36个(25个排水单元),完成化粪池改造57个。
聚焦补齐短板,做老旧小区防汛排涝工作“有心人”
补防汛排涝能力不足短板。目前城市排水标准较低,城区内排水与滞涝设施不配套,城市规划建设切断了自然状态下天然排水河网。城区内排水与滞涝设施不配套,缺乏城市河湖滞蓄涝水,相关设施建设和排水通道治理亟待加强。每遇高强度降雨,城市排水能力不足,排水管网盛不下的地表径流顺着城市各环路汇流到低洼处,导致城市内涝。根据《昆明市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综合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组织实施好2022年城市防洪排涝工程项目建设,同步开展好河道及管网清淤除障,修编完善城市防汛排涝应急处置方案等。目前,西山区主城建成区50.8平方公里,建有雨污水管840.6公里,共有公共排水单元970个(老旧小区185个),经排查化粪池7908个,雨季溢流口11个。
补淹水点工程建设能力弱短板。城区内排水与滞涝设施不配套,地下管网存在大量错接、漏接情况,为确保项目准确实施,前期开展排查工作耗用了大量时间。加之工程情况复杂、量大、点散,涉及交警、城管等多家单位相关审批手续,各单位之间协调难度及工作量大。区统筹资金、物资、器材,按照《西山区2021年内涝淹水点“一点一策”工作方案》规定,有序开展辖区城区7个街道易涝点共计58个清理整治,降低易涝点对居民生产生活影响程度。目前4个系统整改标段均已进场施工,已累计完成清淤4100方,市政错接点位改造5个,更换雨水篦子48套,新建管网3.78千米。
补智慧水务水平不够高短板。整合多源多部门数据,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手段,采取“1+N”模式,建设全面感知、精准预警、挂图作战、广泛协同、智能决策的智慧水务、智慧水环境和智慧防汛指挥调度系统,进一步提升昆明市水资源监控与调度、水环境保护治理、防汛抗旱等涉水问题的综合决策和指挥调度能力。推进相关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等级测评、密评等基础工作,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监测和应急演练。组织开展全市水务系统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全市水务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目前已完成主城建成区50.8平方公里,840.6公里雨污水管网普查,并提交市排水公司开展“一张网”的编制工作。
聚焦隐患治理,做坚守标准全力优化服务“贴心人”
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与防汛排涝系统落后矛盾突出。建设标准不高、设备设施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等情况,老旧小区排水不畅、污水外溢事件频发,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亟需重视。区级层面。区防汛办联合街道办事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聚合风险源头管控,深入开展防汛排涝隐患排查治理;及时开展小型水库安全运行专项检查,对水库、坝塘及滞蓄雨洪水体、地质灾害点等进行摸底排查,对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防汛安全;对辖区内泵站、河闸及时开展汛前检修维护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员及管理人员,做到“四定”,确保汛期排水设施能发挥良好效益;及时对无人管理小区下水道开展清淤活动,避免区域内雨水依靠地表径流排出小区,缓解汛期雨水多导致小区洪涝,小区居民出行艰难。街道层面。依托“红袖标”“红堤坝”志愿者队伍,搭建“红色志愿者”防汛排涝预警队伍,及时“定格、定员、定责、定岗”。汛期前,通过小广播、入户走访、安全检查、微信、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前准备、广泛宣传,提醒居民群众不往下水道乱扔垃圾、不乱停乱放车辆,特别是在雷雨天注意避雷,发生淹积水时禁止电动车充电等,消除安全隐患;发生淹积水时,各街道迅速动员“红袖标”“红堤坝”队伍,安排应急人员到各淹积水点进行现场值守,摆放安全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及行人注意安全,指挥、引导居民安全通行。
聚焦急难险盼,做想民所想所需传递温暖“圆梦人”
组建城市防洪抢险应急队解居民之所急。区水务局成立由干部职工100人组成的西山区城市防洪抢险应急队。各街道办事处也建立了不少于20人的防汛抢险应急队。按组建县级防汛抢险救灾专家组要求,聘请7名专家组成防汛抢险救灾专家组,为西山区防汛抢险工作提供了技术力量。组建城市防洪抢险保障库解居民之所难。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储备”的原则,在西山区梁家河抽水站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内,储备区级防汛抢险物资:水桶2500只、防洪袋1万条、移动泵车4辆、水泵43台套、发电机组1台套、电缆200米、橡皮舟1艘、抢险车1辆、拖挂车1辆、救生衣100件、反光背心100件、雨衣32套、雨伞55把、高筒水鞋77双、铁铲30把、锄头30把、强光手电筒57只。在发生汛情时科学调度应急力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组建城市防洪抢险施工队解居民之所险。区防办统筹调度全区的应急防汛工作,建立分层分级应急指挥调度体系;街道办事处、社区小组组建应急队伍,建立指挥调度体系;依托区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组建应急施工队伍2支,人数100人;抽排服务单位1家,配备抽排泵车10辆。组建城市防洪抢险宣传队解居民之所盼。各街道办事处、区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通过邮箱、微信群、QQ群及时上报防汛信息,确保了区防汛办及时统计上报市防汛办、区委、区政府,为西山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了依据,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西山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西山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