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倚象纳吉村:阡陌乡间化茧成蝶 乡村振兴阔步向前

时间:2021-11-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王梅 李建红 梁根富 等

纳吉村地处云南思茅、江城和景洪勐腊三县交界,是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辖区内较偏远的行政村。这个2003年6月才成立的移民新村,辖15个村民小组,410户1625人,居住着汉族、彝族、傈僳族、怒族等12种民族,属少数民族杂居村落。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村“两委”班子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村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村级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政策的落地,全村旧貌换新颜,阡陌乡间化茧成蝶。

冬日暖阳,金黄色的稻穗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发光。稻田里,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垄间上下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田埂上,农户紧盯着收割进展,将一颗颗谷粒装进口袋,装载上车,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眼前收割的水稻是纳吉村第一次尝试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属村集体经济,该项目于今年1月份实施,6月底种下水稻,11月就迎来了丰收。“这个项目是旱地改水田项目,是我们村第一次尝试,种植水稻250亩,预计产量40吨左右,集体经济收入仅水稻就能创收8万元。”纳吉村党总支书记李光良笑着说。

“我们已经持续收割一周了,再几天就能全部收割完。这几年,老百姓种田耕地也都有了机械化种植的意识,按照这几天的进度,每天收割机能收割100袋谷粒,如果人工的话,1天100袋谷粒需要30人才能完成。今年有了经验,明年我们要扩大种植面积,尝试在插秧时也采用机械化,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作物耕作效率。”今年丰收在即,李光良也谋划着明年种地的事儿。

纳吉村通过最近几年的努力,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路子,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20万元以上。

纳吉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源,年平均降水量2200毫米,全年雨水充沛,为自然资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7.7%。多年来,先辈们一直保持着养牛的传统养殖技术,牛已经成为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伙伴”,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农户们逐渐总结了一套适用养牛技术,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喂养,细致入微的观察成为老百姓养好牛的关键。

近年来,为守护青山绿水,老百姓由过去的散养转为圈养,66岁的李文彬从小就喜欢生性温和的牛,养牛40年,牛的喜好、情绪、身体状况,他一看便知。“现在圈养着18头,多的时候50头左右,前几天卖出去几头,这几年每年养牛的收入就有10万多元,党的政策好,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李文彬一边喂牛草一边高兴地说着。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政策的落地,老百姓的养牛“事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改变农户过去的单一养殖方式为“党建引领+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同时,加大科学养殖技术培训,24户农户积极争取到共260万元的“肉牛贷”政府贴息信贷资金支持。目前,全村共有养殖肉牛户41户,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标准化牛圈20间,存栏肉牛2200余头。肉牛产业逐渐成为纳吉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全村力争到2022年发展肉牛养殖户100户以上,存栏4000头以上,产值达4千万元以上。

土地是农民的根,村里除了发展壮大养殖业,近年来,在管护好原有茶叶、咖啡、坚果产业的基础上,老百姓还种起了果树,不同时令的水果陆续上市。一簇簇均匀大小的橘子挂满枝头,主人管护得当,橘子树修建得好,今年橘子又是一个丰收年。“我家除了茶叶外,还种了3000多棵柑橘树,今年柑橘眼下就卖了5万多元,地里还有一半的果还没采摘。”种植大户王兵一边摘果一边说。

曾经是“边、少、小”深度贫困村的纳吉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下,如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破茧成蝶。(王梅 李建红 梁根富 罗旭行 思茅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