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小切口”撬动“大融合” “同心圆”绽放“团结花”

时间:2021-11-0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罗梦辉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中国茶城、咖啡之都时,凝望山湖之间,宽敞平坦的进村道路,圆了各族群众拔穷根奔小康的梦想;一排排富有民俗特色的新房,安居着跨地州移民群众;一曲《欢迎你到普洱来》在茶城党建主题公园缭绕,各族群众齐歌共舞,其乐融融。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为抓手,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打造了高家寨、菩提箐、腊梅坡、南本、那赛5个有特色、产业强、群众富、环境好、村美人和谐的示范村;创建了思茅港镇芒播、芒约、云仙乡芒牛、那嫩4个民族特色村;思茅一小、思茅四中等10所民族团结示范学校;倒生根、西园路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思茅港镇芒磊、六顺镇勐棚箐等8个民族团结示范村(社区),陶明荣等78户家庭被推选为民族团结示范户。在思茅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美丽家园里,各族人民在共同发展进步中相知、相亲、相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开辟了五条接内地、达京城、通邻国的茶马古道,孕育了“精诚团结、顽强拼搏”的马帮精神,构建了各民族团结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家园。

注重发展 促进各族群众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倚象镇踏清河村是2003年成立的“移民村”,聚居着汉、彝、哈尼、傈僳、白族等15个民族,是“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村。

思茅区委、区政府始终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针对踏清河村土地等生产资料匮乏、经济基础差、产业单一、发展落后的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寻求突破,按照“巩固老产业、发展新产业”的发展规划,探索“坚果+咖啡”“坚果+茶叶”的套种模式和“合作社+农户+市场”“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市场”等发展模式,将发展坚果立体套种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突破口,以扶贫资金撬动,促进产业发展。思路有了、产业定了,可移民群众持有等待、观望的态度,迟迟不予响应。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党总支书记牛花才带头在自己的咖啡地里套种近100亩澳洲坚果,经过一年的实践,群众看到了套种成效,才纷纷加入。紧接着他又提出建立咖啡种植协会,通过“户户联合”,把咖啡产业做大做强的建议,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

1997年从怒江州泸水县迁移过来的傈僳族群众占全村总人口的80%,村里通往乡镇的道路及村组间的道路坑坑洼洼出行困难,成了村民致富的“拦路虎”。如何让傈僳族群众和其他民族的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牛花才提出了“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带领干部深入各族群众家中,用傈僳语和汉语拉家常、话发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群众集资7.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建设道路100公里。

目前,全村有茶叶8147亩、咖啡12180亩、坚果17700亩,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00元,比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前增长了近4倍,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环境优化。2006年牛花才被评为“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7年踏清河村被评为云南省脱贫攻坚优秀奖。如今的踏清河村摘掉了贫困帽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融合创新 促进各族群众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思茅区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中下游,北回归线以南,是普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着汉、彝、哈尼、傣、拉祜、回、傈僳、苗等26个民族,有世居少数民族彝、傣、哈尼、佤、布朗、回、拉祜、白8个,跨地州移民有苗、傈僳2个少数民族,有云仙彝族乡、龙潭彝族傣族乡2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11.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36.7%。

在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中,思茅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突出文化丰富多彩的资源优势,在挖掘、保护、传承上发力,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谋划“大芦山青菜节”“端午百草根美食文化旅游节”“祭竜”“花山节”“阔时节”“白花节”等一批特色节庆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交相辉映。创作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茶马古道文化、绝版木刻艺术在全国巡展,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普洱阳光悦城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销售示范区”称号。调查确定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14人,建立了南本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间音乐艺人普乔生和燕鹏林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欢迎你到普洱来》等一批优秀本土原创文艺作品被各民族广为传唱,普洱东南角、文脉里等文化创意产业园蓬勃兴起。认真筹办农民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农村文艺汇演,拔河、陀螺、射弩、秋千等民族传统竞技项目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歌舞成为思茅各族群众传承中华文化、增进邻里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宝”,思茅区荣获“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称号。

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在教育。思茅区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进入课堂,推进龙纵舞、木雕等项目和传承人进校园传习,教学民族器乐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思茅第一小学展现了“千人同吹葫芦丝”的壮观场面。将民族舞蹈与体操巧妙结合,创编少数民族韵律操、民族课间操,编写民族课间操校本教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在广大青少年中根植于心。“思茅区幼儿园编排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微党课,用小朋友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情景剧方式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意义,效果很好,民族团结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让民族团结教育覆盖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内化于每位师生心中。”一名李姓家长在思茅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观看微党课后感慨地说。

守望相助 促进各族群众情感上的相互亲近

南屏镇倒生根社区是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辖区单位106个、学校9所、24个居民小组,有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傣族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社区人口总数的49%,是典型的多民族混合聚居的城郊结合社区。社区始终坚持健全多元融合机制,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工作”“民生改善+民族工作”“平安稳定+民族工作”“生态文明+民族工作”等模式,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工作合力,使民族工作成为各单位齐抓共管、各行业资源整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共同行动。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三凡”原则:凡民族团结工作党总支书记亲自安排,凡民族团结活动社区两级班子成员全部参加,凡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必安排民族团结节目。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坚持以夯实服务少数民族群众工作职责为突破口,建立特困少数民族居民档案、少数民族维权办公室和少数民族困难居民、孤寡老人、军烈属等包户组,定期通过电话交流、网络通信、座谈交流、上门拜访等方式,用情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社区一个佤族小伙子因为家庭贫困养成酗酒的毛病,非常自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他在心愿树上留下了“我想要找一个女朋友”的心愿卡片。社区总支书记李亚玲看到后,结合社区年老体弱多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多的实际,组织社区单身、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男女搭配两人一组或四人一队开展为老志愿服务。佤族小伙在工作的过程中,与其他志愿者慢慢的培养起感情,人也开朗起来,戒了酒,找到心仪的姑娘,两人迈进了婚姻的殿堂。这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李亚玲同志先进事迹中讲述的一个案例,当媒体记者问她是怎么把社区打造成“民族团结之家”时,她简明扼要地答道:“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话语虽短却道出了基层工作者抓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倒生根社区聚焦群众需求,还创设了普洱市首家“初心驿站”,建成连心党建工作室、退役军人之家、便民食堂、便民停车场,“零距离”服务党员群众3.2万余人次,使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融洽了民族关系,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通过百姓事的小切口见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内涵;展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深情,在社区的小单元促进全区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社区、云南省平安家庭创建先进示范社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称号。

倒生根社区是思茅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缩影。思茅区始终把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有机融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以建设“世界一流健康养生胜地、全国有机茶产业发展标杆、面向南亚东南亚陆路口岸城市”为抓手,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连续三年在全省34个非贫困县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的档次。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思茅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的嘱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找准与社区服务的结合点,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以治理优服务、以服务促治理;在农村持续巩固“大喇叭”做法,开展专题双语宣讲进农村、进教堂,党史学习教育“飞入农村群众家”;聚焦群众需求,打造了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红色主题活动“五大平台”,区级部门结合职能职责打造了诚信示范街、职工驿站、致敬“燃灯者”、结婚登记颁证厅等品牌项目,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条件,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如今,各民族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进思茅区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民族群众的血液里。思茅区被列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云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罗梦辉 普洱市思茅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