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采取“党史+村史”“特色+故事”“阵地+教化”等方式,把村党史馆作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力载体,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文化,牢记党的恩情,留住乡村记忆,记住美丽乡愁,激发爱国热情,增加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党史+村史”,传承红色文化。泸西县要求每个村(居)委会、社区必须建立村党史馆,采取“党史+村史”模式,把党史和村史有机结合起来,让百年党史的壮阔宏伟与村史的发展变迁相结合,化为村民的一段段亲身经历。运用实物、图片、文字等表达形式,以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等时间节点为界限进行纵向对比,以党的建设、村情民情、红色文化、地方名人、重大事件等为线索进行挖掘、整理。同时,抓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活动,通过今昔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物质、精神生活的巨变,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身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潜移默化地激发其爱国热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特色+蜕变”,记住美丽乡愁。按照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党史馆设计有特色、板块有亮点,接地气,聚人心,有故事,吸引人,按照“村落概况”“民风民俗”和“发展历史”等展区,陈列犁头、耙子、锄头、风箱、缝纫机、粮票、手电筒等能反应不同时期人民生产生活的老旧生产、生活物品,展示村史、村规民约、民俗风俗、民间文艺、乡贤名人等内容,为村民提供了一个留存历史、记录发展、教育后人的平台。把村史馆建设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设计布局、板块设置上结合本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以“实物+图片”“器物+文字”的方式,展示乡村变化、记住美丽乡愁。
“阵地+教化”,增添振兴动力。充分发挥村党史馆红色阵地作用,组织文化程度较高、党史、村史教为熟悉的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三老”人员,组成村党史馆解说员,对党史、村史进行解说,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发挥青少年的作用,由中小学生组成“红领巾”宣讲队,以村党史馆为载体,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对党史、村史进行宣讲、学习;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让文化教育程度较高、党性觉悟更高的年轻党员领学党史、村史;在学党史、村史的同时,通过“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动员部署会、推进会、业务培训会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培训班,认真学习党中央和省、州党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学习省级《关于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的通知》和工作手册、规划流程,坚持从严从实要求,切实把好政策关、红线关、技术关,为振兴家乡增添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