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河口:“农业人”带活“办实事”“小小员”也有“大力量”

时间:2021-10-2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自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以来,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在全县党员、干部职工中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为努力建设新时代开放安宁美丽自贸城贡献一份力量。

今年以来,河口县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事迹、创新最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模式破解“何以做”“谁来做”“怎么做”三个难题,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服务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田间地头”,转变思想,将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变成“我来做”的日常,把“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作为目标取向,锤炼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有形有效、可感可知。

坚守初心践行“何以做”难题

河口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越南老街省山水相连,全县国土面积1332平米公里,国境线长193公里,是全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是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落户地,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越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门户。全县辖6个乡镇4个农场,总人口11.1万人,居住着瑶、苗、壮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69.7%。共有贫困乡镇3个,贫困村2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71户14781人,2013年末贫困发生率31.01%。2020年底,已实现3个贫困乡镇出列、20个贫困村退出、3771户14781人贫困人口脱贫。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口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稳橡、退蕉、扩果、增效”、“一主多元”和“两线三带”产业发展思路,优化稳定橡胶产业,有序调整香蕉产业,大力发展热区经济林果业,致力打造以海拔划分的低、中、高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带,以热区资源为依托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党员、群众坚守着初心、同心同行带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

选树典型践行“谁来做”难题

李琪是河口县老范寨乡斑鸠河村土生土长的瑶族姑娘,2018年7月,大学毕业后回到老范寨乡成为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于2019年2月,当选斑鸠河村党总支书记、5月当选斑鸠河村委会主任。

自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年仅25岁的李琪,总是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为贫困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她积极与老范寨乡党委政府协调,探索“土地流转”拨改投试点项目建设,盘活农闲置土地,吸引企业进驻建成高标准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产业。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子,推广种植“短平快”高效作物,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良性发展格局。为打开农特产品销路,畅通增收渠道,她大胆携手企业打造“网红”直播间,以“党建+产业+电商直播”的形式亲自“直播带货”,销售菠萝、红心木瓜665余吨,销售额达220余万元。她将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农业相结合,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电商创业,让大山变绿,让青山变金山。

陆成昆,1958年7月出生,生于桥头乡老汪山村夹马石小组,布依族,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20多年的党龄,2000年至2009年连续两届当选为老汪山村委会主任,2010年至2012年当选为老汪山村党总支书记,2013年至今为老汪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参加工作20余年来,陆成昆同志任劳任怨,一心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致力于提高老汪山村广大村民的经济收入,如他所说,只要咱百姓的生活过好了,他也就好过了!

自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陆成昆同志始终把农民放在心里第一位,心系产业发展,更心系农户致富增收。他招商引资广西鑫发公司种植商把老汪山村的100多亩茶地改造成种植沃柑桔的示范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产业化发展种植,带动村民的经济发展,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他还以党总支书记的身份带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在桥头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放马哨重温入党誓词。作为一名党员,他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密切联系群众,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盘赢祖,1989年1月出生,是河口县瑶山乡牛塘村走出的先富帮后富的致富能人。一名看似憨厚老实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盘赢祖将发展植根于家乡广袤的田野,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中,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走出了一条带头发展柠檬产业、做基建工程的致富道路。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农业实用技术和基建科技知识,是当地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牛塘村是河口县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河口县民族直过地区,同时,更是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盘赢祖积极主动向村委会、乡党委、政府争取项目建设,并提出可以协助项目平整地基,为家乡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盘赢祖利用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不仅自己种植1500余株柠檬,还利用闲暇时间传授周边农户香蕉、柠檬、菠萝的种植技术。结合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退蕉、扩果、增林”的发展思路,在河口秋歌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成功带动牛塘村14个村民小组201农户种植柠檬3800余亩,并有69户建档立卡户入股秋歌公司,实现每年按股本15%进行分红,加快贫困户的经济发展。盘赢祖深知,虽然带动起牛塘村农户种植柠檬,但也要保障群众柠檬种植能带来收益,不能走进“有成果,无销路”的死胡同中,他积极主动与秋歌公司进行商议,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一个牛塘村柠檬深加工厂。通过他的不懈努力,目前牛塘村柠檬种植已形成产销一体的模式,既加快带动了整个牛塘村柠檬产业发展,实现规模化效应,同时也实现了瑶山乡“三个产业带”的发展思路。

发展不忘初心,致富不忘百姓,盘赢祖作为一名牛塘村村民,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牛场小组的邓玉妹家,人口年龄大,劳动力少,土地较少,缺乏技术,长子李永明智力三级残疾,5年前李永明与妻子离婚,独自带着女儿李思思生活,仅靠邓玉妹的次子李绍荣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盘赢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提出把这1户建档立卡户包下来进行帮扶,帮助他们发展柠檬产业,教授他们柠檬、香蕉种植技术,使他们有稳固的经济收入,并给予李思思长期教育帮扶,解决了一个大家庭的后顾之忧。他时刻警惕自己要低调做人,高效办事,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始终是靠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恩情。只有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才算真正富。

创新模式践行“怎么做”难题

“拨改投”激活产业动力巩固脱贫成效。河口县以老范寨乡为试点,开展农业产业化财政资金“拨改投”工作。即:转变思路,破解瓶颈,积极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扶贫项目资金支持,通过财政资金“拨改投”,同时,引进企业,对流转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既有土地收益,又有企业分红,激发了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量化到户,稳定增收。积极引导农户把分散的土地流转到企业,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使农民每年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吸引创业,拓宽销路。通过以地招租、以地招商,吸引农业龙头企业进驻。“拨改投”的项目为建档立卡户提供相应农业技术。同时,积极打通电子商务链条,扩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四型车间”为群众脱贫保驾护航。即:建立“电商车间”。成立40余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和微信群,为网销农产品畅通渠道。把直播车间设到木瓜、菠萝等基地,运用电商线上平台,让农特产品走上“直销路”;建立“厂房车间”,整合现有村级阵地资源,采取“自贸区+企业+车间+家庭作坊”模式,拓展就业增收渠道,破解就业无岗位难题;建立“基地车间”。以村级党组织为引领,鼓励群众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产业并入等方式,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建设“基地型”扶贫车间,实现“生产+销售”一条龙,“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同受益、同致富;建立“劳务车间”。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合作社,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统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精准对接。

“电商+X”为产业扶贫提质增效。河口县积极探索“X+电商”模式,充分发挥电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扩宽农业产业销售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即:“种植+养殖+电商”模式,在林下养殖,以弥补种植周期长带来的资金紧张,盘活林地资源,带动本地居民就业,同时把种养殖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解决老百姓销售难的问题;“种植+加工厂+合作社+电商”模式,通过对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改善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产品故事+产品文化+电商”模式,通过网络的力量,讲好产品故事,提升产品品质,打造产品品牌文化;“直播+电商”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经营模式,树立河口县果蔬产业形象,助推河口农特产品“走出去”,为农户减少因疫情无法外销带来的损失。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