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7地上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时间:2021-10-2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徐子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拟命名名单的公示,其中,云南7地入选。分别是楚雄州牟定县(彝族左脚舞)、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拉祜族摆舞)、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锅庄舞)、德宏州梁河县(葫芦丝)、临沧市镇康县(“阿数瑟”歌舞)、曲靖市陆良县(书法)、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纳西族“热美蹉”)。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运用民间文化资源或某一特定艺术形式,通过创新发展,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主要活动形式和表现形式,自1987年开展创建以来,已经成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公共文化品牌项目。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拉祜族摆舞

摆舞是拉祜族女性自娱的民间传统舞蹈,由熟悉这一舞蹈的长者各执长鼓、芒、镲,边敲打边领跳,其余参加者依鼓声节奏和领舞者的动作翩翩起舞,人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可围成一圈或几圈跳,也可列队跳,内容以表现拉祜族原始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欢乐情绪和模拟动物等为主。

拉祜族人民以摆舞来表达对神灵的感激和敬奉,对超脱自然束缚的理想境地的追求,庆贺丰收和祈望来年平安幸福,企盼人间平等、友善、团结。

楚雄州牟定县的左脚舞

左脚舞是牟定县世居彝族的代表性舞种,用彝话来说叫做“咕遮”,又称跳脚、跳左脚,跳法主要以“倮倮颇”、“俚颇”两大支系为代表,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被誉为彝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当地流传着“会走路就会跳左脚舞,会说话就会唱左脚调”、“阿哥跳穿千层底,阿妹跳破绣花鞋”、“弦子一响,双脚发痒;调子一唱,浑身舒畅”的生动描绘。

每逢彝家吉事礼仪、喜庆婚宴、传统节日、农闲时节,人们便会自发地少则10多人,多则百人上千人,或是拉起圆圈,或是围着篝火,聚集在睡房、村间、地头、庭院内、青棚中跳起欢快的左脚舞。

迪庆州德钦县锅庄舞

锅庄,在藏语中称为“郭卓”或“卓”,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按风格分为“工卓”和“筛巴卓”。“筛巴卓”是指流传在德钦县金沙江沿岸地区的锅庄,其在奔子栏地区保存得最为完整,故在民间又称为奔子栏锅庄。奔子栏锅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舞步稳健豪放、庄重,时而缓慢平稳,时而热情激烈。

迪庆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奔子栏锅庄表演形态端庄典雅,演唱委婉动听,修辞手法多样,加之华丽的盛装,因此赢得了广泛赞誉。

宏州梁河县葫芦丝

葫芦丝是起源于梁河县的一种古老乐器,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有着独特的音色,吹出的曲子轻柔细腻,圆润质朴,富有诗意,又带有舞蹈的韵律,在梁河的村村寨寨,都能听到葫芦丝悠扬婉转的乐声,《古歌》、《竹林深处》等葫芦丝经典名曲均创作于梁河。

临沧市镇康县“阿数瑟”歌舞

阿数瑟主要流传于临沧市镇康县境内,源于云南少数民族的葫芦笙打歌。“阿数瑟”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融进了当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及农耕记忆,形成了与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相结合,套路丰富、形式多样,融歌、舞、乐为一体的群体性打歌。打歌时,多以问答式即兴演唱,众人高声齐唱收尾压脚句“阿数瑟呢瞧着,罗细瑟呢甩着”,这种一领众合的演唱方式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阿数瑟。

曲靖市陆良县书法

陆良素有“文献之邦”“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境内出土的“爨龙颜碑”以其雄强茂美的书法艺术价值为历代书家所推崇。得益于此,研习书法艺术从古至今在陆良广为盛行,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书法创作队伍和研究者日益增多,形成了良好的书法学习、培训、创作、展览、交流的氛围。

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纳西族“热美蹉”

纳西族“热美蹉”是纳西族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的一种原始集体歌舞。它与至今保留在金沙江河谷地带宁蒗一侧的“窝热热”十分相似。“热美蹉”把诗、歌、舞浑然融为一体,完整成套,表演时男女混唱,集体舞蹈,参加者少则十余人,多则数百人。舞蹈动作古朴自然,唱腔几近呼喊。(徐子雯)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