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行走在新和大地上,有多彩交织的美景,有机器隆隆的忙碌,有果实成熟的喜悦,有心想事成的甜蜜……
去年此时,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一年来,新和县各族干部群众谨遵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凝心聚力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聚焦文化立县、产业繁荣、人民安居各项重点工作,不断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奋力争先。
文化立县繁荣发展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新和县各地喜庆热闹,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唐安西都护府文化园和都护水韵公园里彩灯闪烁、游人如织,县博物馆里迎来一批批参观学史的师生……
“长高了、扩大了、更美了,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尤其是新和文化内涵更加清晰。”不知不觉中,新和县已成为一座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眼中“令人惊喜又惊艳”的城市,惊喜新和扩大、变美的“速度”,惊艳“千年新和”散发的魅力。
新和县滨湖社区居民祖丽胡玛尔·艾合买提说:“一年来,新和县的变化随处可见,最让老百姓称赞的就是城市的文化定位越来越清晰,生活在新和县的人都感觉有一种自豪感。”
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新和县域内有古城、烽火台、屯田遗址、石窟、关隘等文物古迹65处,新和县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挖城市文化历史内涵,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响汉唐文化品牌。
一年来,新和县牢固树立“文化立县”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全力推动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繁荣发展。仅去年,该县就累计接待游客106.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6亿元,文旅产业已成为新和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
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乌尊阔恰村紧邻唐安西都护府文化园,随着景区的建成吸引疆内外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店铺由景区建成前的8家发展到如今的45家,带动45户村民吃上“旅游饭”,让1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就好做,现在每天纯收入200多元。”村民阿依古丽·依布拉音说,她家的餐饮店开业两年多来,为她增加不少收入。
企业林立园区忙碌
走进位于新和县轻工业园区的新疆安恒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上的工人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忙碌着。
“我们的订单不断,正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生产。”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涛说。自去年9月该公司试生产以来,已解决500人就业。
新疆安恒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招商引资企业,主要生产集装袋,一期两条生产线每年可生产集装袋300万条,产值1.8亿元,待三条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吸纳当地5000人就业。
新和县渭干乡亚尔巴什拉木村28岁的祖拜代木·麦麦提去年12月入厂工作,现在已经熟练掌握对拉丝、编制等工作流程,工资越来越高。“刚开始我对工作流程不熟悉,收入也低,现在好了,技术熟练了,工作起来顺手,干劲也足。”祖拜代木·麦麦提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指出,要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新和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
如今,新和县已成了投资的热土,一家家棉纺企业的落户,一个个涉农项目的建成,都为新和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仅新和县轻工业区目前已吸引38家小微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安全健康食品精深加工、玩具、手工艺品等企业入驻,充分利用该县的棉花等产业优势,快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2021年项目建设突飞猛进,一项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一季度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形势较好,总体实现“开门红”。
特色加持产业兴旺
培育发展富民产业,持续提升村民增收致富动力。新和县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举措,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新和县绿色肉牛产业园牛富源养殖小区,肥壮的牛安然地吃着饲料。养殖小区正着力打造肉牛生态育肥示范基地和母牛繁育基地。据悉,该养殖小区建成后牛存栏达万头以上,是一个集母牛繁殖、饲草料加工生产与销售、有机肥堆肥发酵制作、牛奶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化畜牧基地。
“大抓‘牛’,小抓‘鸽’,一年来,新和县依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和‘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增牛、增鸽工程,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牛、鸽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打响‘西域都护’牛肉品牌,努力打造新和鸽产业园,全力推动牛产业强县战略,同时使鸽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主导产业。
“新和县发展牛产业后,我学会了标准化养殖,掌握了饲料、配种、防疫等知识,这是把牛养好、增加收入的关键。”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阿克亚村村民买买提·阿吾提说,他在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贷款买了两头牛,第二年增加到了4头,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5头。靠养牛,他从贫困户变为致富带头人。
截至目前,全县牛存栏20.4万头,建成规模肉牛养殖园区和村级母牛集中点93个,标准化牛舍1344栋,标准化青贮窖1546座,实现农村人均1头牛的目标。
同时,有着养鸽传统的新和县,加大新和鸽产业园建设力度,实施“六个一万”增鸽工程,提高全县鸽子养殖存栏量,积极实施“新和鸽”品牌战略,把新和鸽特色养殖产业打造成农民增收、就业增加、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新和县排先拜巴扎乡排先拜巴扎村农民艾克拜尔·艾买提除了养有1200对蛋鸽外,还养有100对信鸽和50对观赏鸽。去年,仅靠养鸽,他的收入10万余元。“现在,我养的鸽子通过村里的合作社卖出去,养得再多也不担心销路问题了。”艾克拜尔·艾买提说。
安居乐业齐心逐梦
新和县新和镇城北小区是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工程,从曾经的杂乱无章到眼下既美丽又宜居,是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小区有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城北小区居民艾海提·麦合木提说:“原来下雨时小区路面到处都淌着污水,鞋子和裤子经常弄脏,有时候连化粪池都会堵。改造后小区环境好了,住着也更舒心了,感觉跟新建的小区也差不多了。”
一年来,新和县全力推进安居保障、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缓解城市“停车难”等民生工程,切实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公园城市、宜居城市、人文城市,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安居才能乐业,新和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推进产业振兴的有效抓手和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打造特色产业的同时,通过乡村振兴,积极推进馕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之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在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喀拉塔什村“都护馕城”一条街,打馕师傅们正忙着揉面、戳花纹、贴馕,整个流程分工有序,有条不紊。展台上,芝麻馕、窝窝馕、辣子酱馕、奶油馕等17种特色馕品应有尽有,空气中弥漫着烤馕的香气。
喀拉塔什村有着打馕传统,馕文化底蕴深厚,村里的打馕师傅人数较多、技术精湛,馕的种类繁多,发展馕产业优势突出,是促进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喀拉塔什村“都护馕城”的建成,可入驻个体经营户52家,建造馕坑117个,年生产馕1861万个,年销售额可达7444万元。
喀拉塔什村艾合买提·艾麦尔有打馕手艺,一直想开一家馕店,自从“都护馕城”建设后,艾合买提·艾麦尔家开起馕店,生意是越来越红火。“我们每天制作近800—1000个馕,夫妻俩月收入有3000—6000元左右。”艾合买提·艾麦尔说,“都护馕城”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让他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更给了他们勇敢逐梦的勇气和信心。(张路 陈晓玲)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