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保山境内,云猫、青头潜鸭、玉带海雕、水青树等新物种不断被发现。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高黎贡山共发表新物种627个,是云南发表新物种最多的地区。”在9月29日上午召开的“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保山、怒江、德宏专场发布会上,保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云怡介绍,保山市是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探索中,始终做到“方向不偏、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行动不慢、效果不差”,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据了解,保山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的白眉长臂猿之乡,该市初步统计有高等植物4000多种、已知有兽类132种、鸟类706种、两栖爬行类63种、鱼类84种,分别占云南省的20.69%、41.77%、69.69%、15.71%、13.57%。
数据显示,保山市是全国近年来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区域之一。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保山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并重点做好生态修复、林草资源保护、生态创建、生态富民四个方面的工作。
——抓好生态修复工作。保山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定位,相继出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两江四路”沿岸沿边生态恢复治理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及配套措施,并在云南省首创性的开展了绿化荒山行动,从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十三五”期间,保山市投入生态修复资金接近6亿元人民币,开展人工造林73万亩,实施退耕还林36.5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目前整个保山市林业用地面积到了2219万亩,森林覆盖率69.83万亩,森林蓄积量1.24亿立方米,在云南省林草综合考核(含林业双增考核)中,保山市已连续4年排名第一。
——抓好林草资源保护。保山市在云南省率先开展了清理非法加工经营木材、非法加工木炭、非法移植野生树木涉林违法行为的三项清理整治行动,保护森林资源的“守护神”专项行动,并与云南省同步开展了绿盾行动,打击非法采石采砂、种茶毁林、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专项行动,加大森林督查力度,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停伐保护管理,在省对州市森林防火工作考核中保山市已连续6年获优秀等次,确保了林草资源安全、生态安全。
——抓好生态创建工作。“十三五”以来,保山市启动了“三个万亩”廊道工程建设,城市面山生态修复工程,2016年该市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获批,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城)获省备案;2017年保山市荣获“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称号,2020年昌宁右甸河省级湿地公园、隆阳区香柏场草原自然公园获批,腾冲市荣获全国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称号,保山市获国家林草局审批授牌国家森林乡村23个,省林草局审批授牌省级森林乡村74个。这些数据表明,在整个生态创建工作中保山市是一盘棋,而且是一抓到底的。
——抓好生态富民工作。保山市紧紧围绕生态惠民、生态富民这一主线,依托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等生态修复项目,大力调整树种结构。保山市已发展核桃、澳洲坚果、油茶、余甘子、花椒等经济林产业680万亩,年产量达50.76万吨,实现产值50多亿元。真正把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广大林农更加富裕,林下产业、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林草产业蓬勃兴起,真正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家园,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创新实践之路。(李欧)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