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自古不通舟,水急天高一望愁,何日天人开一线,连樯衔尾往来游”。这首镌刻在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大寨镇白鹤滩绝壁上的古诗,寄托着当地多少代人对交通的愁苦与期盼。如今,随着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顺利投产发电,这样的历史彻底被改写,这一美好的夙愿正在变成现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不为之欢呼。
大寨镇地处金沙江大峡谷腹地,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坐落于此。在那里,金沙江穿行于高峡深谷,狭窄蜿蜒、滩多坡陡、水流湍急,有着“千古闭塞之江”之称。在过去,为了出行,人们攀悬崖、爬陡坡,而险峻的山势和湍急的水流却让大寨人民举步维艰,有人在崖径上行走着,却突然滚落山下;也有人冒险划船渡江,眨眼间浪卷船翻。修路难,架桥更难,交通内联不通,外联不畅,大部分民众,出行靠走路,过江靠溜索,运输靠人背马驮,这曾是大寨当地群众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特殊地形地貌曾给这里留下了封闭落后的烙印。
据当地老人回忆,1962年,大寨镇到县城的唯一一条路巧大路才通车,从乡镇到县城坐车需要避开金沙江翻过几座大山绕路一天,单程就要十来个小时,而在金沙江上只有让人胆战心惊的溜索桥,后期改为铁索吊桥,落后的交通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以前逢年过节要到县城买年货时,需要翻过数座大山,沿着金沙江长而崎岖的山路走到县城,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一般是早上天还没亮就要出发,晚上才能返回”。村民解开德回忆道。而家住官村村67岁村民王国才回忆说,2005年以前,他们要到城里或集镇赶集,出村的路是多年来村民自己走出来的羊肠小道,早上出门傍晚归,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就得四五个小时,那时候村里的交通基本靠走,娃娃读书更是“两头黑”,趁着黎明出行,背着星星回家,点着电灯作业,枕着疲惫入眠......大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修路的念头在村民心中愈发强烈。
为了能缩短距离和时间促进当地发展,2008年,当地政府积极争取资金克服诸多困难,沿着金沙江边修了一条较窄的沿江公路,将通往县城的“生命线”路程缩短到2个小时左右,尽管路途近了,但行驶过金沙江边的沿江悬崖公路,仍头顶坠石、心猿百丈悬崖,让人胆战心惊。
随着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在金沙江上建设“永久大桥”和金沙江大桥横跨两岸,让金沙江两岸顺利通车,大寨人民再也不用体验当年的“惊心动魄”。前往县城的沿江道路已投资20.225亿元沿着金沙江边高处新修建了巧大二级公路,公路全程33.95km,桥隧比53%,全线设计隧道10座,桥梁27座,桥梁预制箱梁203片、T梁76片,小小二级路堪比修高速,足以说明了它的艰难险阻。
现在道路已实现通车,道路宽阔直驱,还安装了防护栏,又将原本需要2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了1个小时之内,打通了大山深处的最近距离,也打通了当地人民多年来的困扰,此路惠及相邻5个乡镇10万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现了峡谷天堑变通途。路途中还建设了许多水电观光点,成为到白鹤滩水电站坝址观光旅游的“最好”路线。
脱贫攻坚以来,大寨镇党委政府也积极修建道路解锁大山的禁锢,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实施新建村组道路260公里,投入资金920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40公里,交通道路实现“外通内联、通村畅社、线路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村里大部分村民新修了房子,许多村民还直接从山顶搬到了公路边。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及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曾经崎岖的山路变成了横跨金沙江的大桥和宽敞的大路,曾经让人“一望而愁”的金沙江,也摇身变成了大国重器的核心建设区域。
“托共产党的福,现在生活太幸福了。以前只有梦里才有这么好的桥、这么好的路、这么好的生活,如今实实在在摆在眼前了”。经历和见证了大寨发展变化的75岁大寨居民胡友才激动地说道。
路,滋养生命,连通世界……当天涯成为咫尺,当用脚丈量成为抬脚上车,铺下的是路,竖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天堑变通途,瓦房变砖房,贫穷迈小康,地里的芭蕉、花椒、核桃变成了致富的摇钱树,都能卖出远销省外,村民基本家家买了摩托车,有小汽车、农用车的人家也不少,出行、运货方便多了,老板也愿意进村收购农作物和牲口,老百姓再也不怕东西卖不出去了。
如今,一座座幸福桥、连心桥,一条条村社小路、硬化路,让大寨人民过上了好日子。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发电,彻底改变了金沙不通舟的历史,电站建设涉及大寨镇移民搬迁安置4个村(社区)16个村民小组712户2296个移民也住上了小别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赋予了这片土地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巧家借势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寨镇奋力打造特色旅游城镇,巧家正在奋力建成“脱贫致富示范区、金沙江下游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湖滨旅游康养目的地”。
天堑变通途,越来越多的山里人跨出了深山峡谷,拥抱更美好的未来……(杨光富 巧家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