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走进普达措国家公园,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在这里交融、并存;碧塔海、属都湖犹如两块天然的“天空之境”,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宛若仙境。
曾经的普达措,由于交通闭塞、山高地少,村民的日子并不好过。主要依靠上山伐木、打猎来解决生计问题。后来,随着属都湖、碧塔海两个景点开放,游客大量涌入,村民靠牵马、摆摊、烧烤等经营活动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无序的粗放型旅游活动带来的“副作用”随即显现:草甸、森林被破坏,湖水水质连年下降。
普达措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域,是滇西北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的国家重点功能区,也是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热点汇集的区域,是世界级的物种基因库,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展示价值。
2006年6月,迪庆州首开先河,引进了国家公园这一全球公认的保护地模式。2008年6月,国家林业局将云南省列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2016年,普达措国家公园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之一。
为了促进迪庆州旅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2013年迪庆州人民政府引入云南省康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康旅集团”)作为特许经营商,有效的改善了经营体系,提升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普达措在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云南康旅集团对公园涉及的各村村民按不同标准进行生态资金反哺,探索出一条由政府主导、企业社区共投共建共管共享的路径。
益西是云南康旅集团普达措旅业分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他出生长大的洛茸村,坐落在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如今他以“园民”的身份在家乡生活、工作。除工资之外,每年可从景区领取人均5000元、户均10000元的生态反哺资金。
“保护是普达措国家公园永恒的主题。”云南康旅集团下属普达措旅业分公司副总经理杨留阳介绍,公园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开展适度的大众生态旅游活动,以2.3﹪范围的资源非消耗性利用实现了97.7﹪范围的有效保护,探索出“以公园养公园”的内生型国家公园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机制。
据统计,从2005年开始,普达措国家公园向周边23个村民小组投入反哺资金1.4亿元。同时,公园内的工作岗位亦优先聘请园内村民,普达措旅业分公司300多名员工中,社区群众占到32%。
随着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村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益西所在的洛茸村讲生态保护写进了村规民约,村民每年都轮流巡山护林;为避免木材浪费,村民所建房屋超过30年才可拆旧建新;在林业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村民用上了节能取暖炉和太阳能热水器,木柴用量大幅减少……
“正因为我们守住了这片绿水青山,如今才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益西说。
多年来,普达措国家公园探索出的国家公园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机制,既保护了生态系统原真性与完整性的目的,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监测表明,2006年至今,公园内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空气质量保持一级;属都湖由Ⅲ类水质提升至Ⅱ类水质;公园内中甸叶须鱼、黑颈鹤等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恢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迪庆州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和君明表示,迪庆州的绿水青山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砥柱。公司将紧跟云南康旅集团“十四五”目标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创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作出贡献。(文/李明 图/徐俊)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