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全国首创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 建立人象和谐共生局面

时间:2021-09-2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唐丹梅

“全州林下种植面积达32.35万亩,产值10.4亿元。截至2020年,林业综合产值达1086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了47.64%。”9月28日,云南省召开“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徐健斌表示,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富集、生态科研成果丰硕、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亮点突出、成效显著。

在西双版纳这片仅占全国五百分之一的土地上,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动物2000多种。自1958年西双版纳州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如今全州保护区面积已达622.8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2%;林地面积246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3%;湿地面积28.91万亩,湿地保护率为52%以上。近年来,西双版纳生态制度不断健全,生态科研收获颇丰,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州林下种植面积达32.35万亩,产值10.4亿元。生态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截至2020年,林业综合产值达1086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了47.64%。

缓解人象冲突,建立人象和谐共生的局面

此前,亚洲象潇洒出走旅游“实力圈粉”,然而野生亚洲象也有野生动物危险的一面。为缓解人象冲突,保障群众人身财产安全,西双版纳主动作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强化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管理、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及收容救治工作等,建立起人象和谐共生的局面。

不断强化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设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22.8万亩。建立了全国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成立了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组建野象监测员专业队伍,实时发布野象动态预警,努力降低群众的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积极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目前投保金额累计1.4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1.4亿元。在2008年建成了全国首个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开展亚洲象的救护、繁育和行为科学研究等工作,至今已救助野生亚洲象26头、救护其他野生动物2000多头(只)。不断充实和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进一步织密亚洲象法律保障网,严厉打击猎杀野生动物、盗伐林木和毁林开垦等违法犯罪行为。

恢复雨林生态,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热带雨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我国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宝贵的资源,也是西双版纳独特魅力的一张名片。为恢复雨林生态系统,全力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西双版纳将严格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西双版纳现场办公会的精神,围绕“一城两区”的目标定位,继续采取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推进修复人工林、栖息地、城镇面山等工作。

计划分批实施茶园森林化生态修复改造,构建新型的茶林共生复合生态系统。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胶源建设,打造丛林橡胶园、雨林橡胶园。今年基本完成8000亩栖息地修改和改造,启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前期工作;大力推广“大象食堂”保护模式,编制亚洲象保护工程建设方案;建设一批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境保护示范小区及集热带雨林示范教育基地。启动实施澜沧江、流沙河生态景观治理工程;加快三达山国家储备林热带雨林修复项目;大力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开展美丽公路建设、提升全域景观建管水平。(唐丹梅)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