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地处滇中腹地,生态优美,山水灵秀,境内乌蒙山、哀牢山、百草岭“三山鼎立”,长江、红河两大水系“二水分流”,森林覆盖率达70.01%,是滇南热区和滇西北高寒地区动植物的交汇地带,物种十分丰富,是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楚雄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底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了新突破,全州水生态环境和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保持前列。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楚雄成立了楚雄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全面统筹推进全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扎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强化天然林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楚雄州政府与10县市人民政府签订《楚雄州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认真进行考核。
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科学划定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严守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三线一单”管控。建立自然保护区(分区)17个,全州典型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景观优良的地区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均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以南部哀牢山生态屏障、北部生态屏障,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红河干热河谷地带为依托,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散状分布的“两屏两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体系更加牢固。
强化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评估与监测
楚雄州先后组织开展了“古茶树资源调查”“兰科植物调查”“绿孔雀调查”“哀牢山西黑冠长臂猿调查”“哀牢山猫科动物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并认真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研监测工作。
据调查统计,全州目前拥有10个植被型(或植被型组),29个植被亚型共175个群系,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群系在楚雄州均有分布,拥有除热带雨林和荒漠(高山流石滩)之外的76个生态系统类型。
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项目的实施
楚雄州先后实施绿孔雀、滇南苏铁、西黑冠长臂猿等极小种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项目,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
加强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完善楚雄州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质资源和野生重要经济物种的保存和繁育体系。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至2020年底,全州湿地面积共53.93万亩,受保护湿地面积40.06万亩,湿地保护率达74.23%。
强化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预警与预防
楚雄州抓实农业外来有害生物普查、监测及检疫工作,先后对红火蚁、草地贪夜蛾、玉米褪绿斑驳病、柑橘黄龙病等农业外来有害生物进行普查并建立防控预案;对水葫芦、微甘菊、紫茎泽兰、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开展调查、监测和防控。
截至目前,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0种、动物12种,其中,以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和草地贪夜蛾为主。“十三五”以来,楚雄州扎实做好各类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各项指标均在云南省规定的控制指标之内。
强化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
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集中开展了“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依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清风行动”“保护候鸟迁徙集中统一行动”“保护野生动物打击走私’绿滇’系列行动”等生物多样性执法监督检查,对影响和危害生物多样性问题进行了全面清查整治。
强化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充分发掘生物物种优势,强化生物多样性遗迹保护,推动生态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
其中,大姚县获全国首家“国家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县”;元谋县以“元谋种子小镇”为载体,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育繁种中心取得阶段性进展;南华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集散地;迄今世界上出土恐龙化石最丰富、最完整、最古老、最原始的“禄丰恐龙谷”和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元谋人遗址”,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世界恐龙之乡”和“东方人类故乡”。(周佳艺)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