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90%典型生态系统和85%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时间:2021-09-1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周佳艺

9月13日,“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综合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获悉,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会上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多方面取得成效。

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各州(市)也分别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或领导机构。建立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并设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自1958年建立西双版纳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日趋完善。2020年12月底,全省共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保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14.32%。

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2018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0%,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其中,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占红线面积的55.2%,构建了云南省“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实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坚持规划引领创新保护,颁布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0-2030年)》,印发实施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和三年实施方案,实施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六个一行动”。牵头编撰《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卷》等系列专著;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和《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云南省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和《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执法,建立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加大对生物多样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和物种资源出入境执法检查力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等。

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示范,开展巧家五针松、云南金钱槭、多歧苏铁、华盖木、亚洲象、羚牛、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滇池金线鲃、大理弓鱼等珍稀濒危或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作。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开展民族医药挖掘与传承。

协同推进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把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建立自然圣境保护社区试点,探索“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

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交流合作,加强与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外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开展了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与毗邻的缅甸、老挝、越南合作分别开展资源保护联防、生物廊道建设、自然保护区共建等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持续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强化宣传,大力推进绿色校园、绿色大学、绿色社区创建。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持续推进。(周佳艺 )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