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山:“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时间:2021-09-1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邓楚瑜

(刘云山在盘点货品。邓楚瑜摄)

一大早,刘云山将孩子送到学校后没有耽搁半分钟,径直来到他的连锁便利店总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9年时间里,刘云山的连锁便利店从1个门店发展到了18个门店。

生意虽越做越大,但这名从苦日子过来的青年创业者始终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着国家、社会,以及那些一路帮助过他的人。

“只有吃过苦,才懂得生活的不易”

刘云山今年39岁,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南庄镇小新寨村委会芦材冲村民小组。在他的记忆中,自己在童年和少年时,一家人的生活极其不易。

多年后,当他把自己快要上高中时,一家人仍吃着红薯拌饭的这段经历告诉岳母时,岳母将信将疑:“那可是90年代了,你家当时的条件不至于如此吧。”

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刘云山家里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彼时,一家人守着10亩土地种红薯、蔬菜等作物,年纯收入不过2000多元。刘云山说,自己上高中前,每到周末时,母亲往往都要跟村里的乡亲们借钱。拿着借来的钱,哥仨下周的生活费才有着落。

对于很多“80后”来说,少年时代穿到新衣服是习以为常的事。但对于刘云山而言,却实属不易:12岁那年,上初一的刘云山被学校选为升旗手。为了让儿子体面一些,母亲从微薄的积蓄中挤出钱来,给他配了一身新衣服。“此前我的衣服是二哥传给我的,二哥的衣服又是大哥传给的,轮到我时已是补丁摞补丁。”

贫困的家境,影响的不仅是吃穿问题。

1997年,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刘云山快要高考的大哥背着父母辍学,到杂货店帮人打工。此前,刘云山的二哥也辍学打工。贫穷,让两个成绩很好哥哥先后辍学,回忆起当时,刘云山哽住了喉咙。

2000年7月,靠着两个哥哥打工赚的学费,刘云山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云南财经大学。4年后,他通过了州内一家国有银行的招聘考试,成为了一名“白领”。

在国有银行工作一年后,刘云山作出了一个决定:辞职。理由是“趁着人年轻,想去闯荡一番。”

此时,刘云山的大哥和二哥已走过艰难的岁月,创业小有成就,家里丰衣足食。刘云山的这个决定,得到了父母和兄长的支持。

“安身立命,永远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创业,并非想象中容易。

辞职以后,刘云山在大哥的支持下到云南省文山州做酒水批发,几年下来赚到了一些钱。2010年,刘云山回到建水县开了一间农家乐。然而,因无餐饮经营经验,一年后农家乐关门停业,投进去70多万元赔得只剩一辆面包车。

2012年3月,刘云山开起了他的第1个便利店,并于当年4月向当地烟草部门提出申请,成为了一名经营户。

再次创业,刘云山在经营的同时,用心做好服务:帮人代寄、代收包裹,提供针线包、打气筒等便民物品,免费同城送货上门……悉心经营下,2012年7月,刘云山的第2个便利店开张。此后时间里,刘云山的便利店发展到18家连锁店。

自己创业成功,刘云山开始回报社会。

18个连锁便利店,刘云山先后招聘了80余名店员,这些店员中,下岗工人、退役军人、残疾人占了不小的比例。除了照顾特殊群体以外,刘云山提出的一项招聘条件让人眼前一亮:应聘人员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爱护弟妹。“对家人都不好,谈何做好工作?”刘云山说。

这些年,刘云山先后为当地的村小学、幼儿园捐赠电视机和学习用品、教具,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去年2月,疫情形势严峻,建水县口罩“一罩难求”。对此,刘云山调配店里的所有口罩,又通过业务网向境外采购口罩,向建水县公安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捐赠了5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有效缓解了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口罩需求告急的问题。

疫情发生初期,口罩价格上涨不少,有店员建议刘云山“随行就市”,但他坚决反对:包括口罩在内,所有商品不得涨价。为了满足群众的防护需求,他甚至要求“84”消毒液平进平出。

“若不是祖国为我们提供的安定生活,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我绝不可能有今天。做人做事,不论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刘云山说。(邓楚瑜)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