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离开县城,沿着金沙江边的悬崖公路行驶40多公里,翻过一座海拔为3000多米的大山,再越过一道道急弯下到山的那一边,历经3个多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与四川凉山州一江之隔的大山深处的村小学——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东坪镇树叶小学,那是陈艳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的地方。2015年9月,刚从大学毕业,活力四射的陈老师,带着满腔热血,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从小的教育梦,毅然报考家乡周边的贫困山区小学,在这里开启教书育人事业。
根植乡村 奉献青春
也许外界只知道四川凉山州的交通落后,却不知与凉山州一江之隔的山对面,同样有一群受大山阻隔、渴望飞出大山的孩童。上岗的第一天,是陈老师最难忘最艰辛的一天。巧家县树叶小学地处深度贫困落后的山村,一条蜿蜒狭窄的土路是连接学校和外界的唯一通道,初来乍到的陈艳在那里没有亲人、没有熟人朋友,找不到车去学校报道,学校校长专门到集镇接她到学校。
一栋教学楼,几间老教室,学校没有宿舍、食堂,甚至没有通水……那里的学生没有城里孩子能享受的教育环境,教学质量全镇倒数,这是陈艳刚到树叶小学了解到的情况。“其实当时一瞬间我是想放弃的,因为条件真的比我想象的艰苦多了,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陈老师回忆起第一天为孩子们上课的情景,她才到教室门口的时候,就有几个学生笑呵呵的对她鞠躬,亲切地问候道“老师好!”,这一句问候瞬间温暖了陈艳的心,看着一个个单纯可爱孩子们的笑容,陈艳看到了祖国青春的希望,她选择留下来,在学校旁边的农户家租下一间20余平米的民房,以校为家开始了自己的教育路,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呼唤另一朵云。如果可以,我愿意永远做那棵树、那朵云,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远离贫困。”这是陈老师在她备课本上写下工作的第一句话,她想要用自己的学识和努力改变大山里孩子的命运,成为扎根大山的一朵“铿锵玫瑰”。
身在其位 必尽其责
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活的灵魂”,是农村学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扇窗”。乡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多半在外打工不在身边,学习自觉性差,不仅上课状态不理想,而且经常完不成作业。陈艳总是耐心地与这些孩子交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课堂上认真授课,努力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课余时间还经常给学生“开小灶”,帮助孩子们巩固学习。渐渐的,在陈艳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下,孩子们的成绩显著提高了,她的教学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她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肯定,扭转了学校曾经一直成绩倒数落后的局面。
除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外,陈艳还负责学校后勤、教育扶贫等工作。白天在学校抓教育教学,晚上和节假日还经常进村入户走访贫困学生家庭,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帮助解决困难。全力劝返辍学学生,确保一个不少。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基层的年轻教师,陈艳始终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是学生的师长,生活中是学生的姐姐,更是孩子们精神的依靠。她在人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着,“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成了她生活的写照。
一心向党 不负青春
2019年,陈老师向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她渴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虽然不是党员,但却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业余时间她也从不松懈,辅导学生功课,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一路艰辛一路歌,陈艳老师在教育教学成果中也多次获奖,并被评为全镇的“优秀教师”。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在陈艳老师从教的6年青春岁月里,她用爱心和真诚点燃了农村孩子们的希望,用激情和梦想诠释着青春的另一层含义——甘于平凡,甘于清苦,甘于奉献。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她把“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在家乡教育这片沃土上,挥洒智慧,让梦想因爱而更加美丽!
“我会继续努力,用心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陈艳说。如今,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脱贫攻坚的全力帮扶,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厕所,配齐了全新教学设备,校园“旧貌”换“新颜”,孩子们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周边道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陈老师也送别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她正努力用教育改变大山深处孩子的命运。(董超 耿芳 巧家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