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聚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1-08-2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婧瑶

“红河州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努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作示范。”8月26日,在红河州“起飞质变——怎么看怎么办”系列新闻发布会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题发布会上,红河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州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玉才说。

红河州世居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布依、布朗等1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51%。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普惠”工程、“凝心聚力”工程,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力度,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不断铸牢。

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红河州将怎么做?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红河州将着力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格局。大力培养“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好干部和“明白人、带头人”,编制实施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四五”专项规划。

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49个沿边行政村建设成为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双推进”示范村,夯实固边、稳边、兴边的组织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深化拓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宣传教育,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建设一批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实训基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班级、进课堂、进头脑”,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

“十四五”期间,全州建设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2个以上、研究机构2个以上,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中心(室)14个、主题广场(公园)86个,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100所、教育基地30个。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着力营造更具包容性的创业就业环境,鼓励各族群众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城市和乡村双向流动;以“三千四百年”为重点,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聚焦打造“三张牌”,加快绿色生态优势资源转化运用;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切实加大对南部6县政策、项目倾斜力度和帮扶力度,加快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49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能力提升为重点,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到2025年,全州经济总量达4200亿元以上,到2035年,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持续保持前列位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物质基础。

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1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5个示范单位,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8个、示范单位80个以上,创建全国全省教育基地8个以上,命名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00个、教育基地20个。重点打造以州府为中心、辐射蒙自个旧开远建水屏边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圈,边境沿线和滇越铁路沿线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弥勒泸西“一体化”、建水石屏“一湖两城”和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哈尼梯田核心区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联盟,以及1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形成“一圈两带三盟百点”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格局。

依法推进民族事务治理

全面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边境一线下移,把全州251个抵边自然村全部建设成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着力推动以城镇为中心、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节点、辐射周边边境地区的强边稳边富边新格局,全力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坚决维护边防巩固、边境安全、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杨婧瑶 红河州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