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普洱新篇章,答好教育“民生卷”

时间:2021-08-2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李艳芬

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普洱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中为普洱把脉定向,提出了“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作为一名教育干部,如何作答“普洱之问”中的教育之问,更是考问初心叩问使命。普洱之问关乎民生之举,民生之问关乎教育发展,厘清教育发展思路,回答好民生关注热点,以答“普洱之问”促“教育之变”,满足思茅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是对“普洱之问”的最好答卷,也是每个教育人矢志不渝的工作信念。

目前,思茅教育处于最艰难的发展时期,面临重重困难与压力,历史遗留问题、现实短板问题、区域竞争问题、群众期盼问题,教育领域所有沉淀性和牵出性的问题都有待解决。答好“教育之问”,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要实现思茅教育率先破题,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破题”?

一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是形势所迫。近年来,思茅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中心城区校点布局不合理、学位不足、大校额严重;教师编制不足、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教师绩效无法按期兑现;优质生源外流突出,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质量提升难等问题,教育发展从“负重前行”变成了“超载难行”,破解教育难题,是提升教育质量形势所迫。

三是民心所向。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梦想希望,人民群众期盼优质的教育,也需要优质的教育。破解教育难题,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品质,是一个地方发展最大的“名声”,以“名声”口碑满足“民生”所需,就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价值追求。思茅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容不得我们迟疑和懈怠,为民所思,为民所为,方不负民所托,才能问心无愧。

四是职责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局长、校长,还是教师,都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和使命,承担着助力学生终身发展的责任和义务,需要践行好教书育人、潜心治学的表率作用。教育体育局要在创新机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培养人才上下功夫;学校要在五育融合、体系构建、模式创新、协调育人上出实招;广大一线教师要在教育情怀、自我成长、合作共赢、教书育人上有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以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毕生信念,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事业追求,把“桃李满天下、春风遍人间”作为最大成功。

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知不足而奋进,立足实际,面对难题,教育工作者唯有尽心履职,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善于作为,才能破解教育难题,答好“普洱之问”。

一是要用绝对的忠诚来回答普洱之问。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追问与反思:我们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树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意识,牢记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初心使命,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更好地交流新思想、激发新活力、推动新实践,围绕“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认真组织班子成员、校长、骨干教师开展“新征程上的教育之问”大讨论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把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让工作更有成效、管理更有智慧,让教育工作者引领自己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乃至思茅教育的发展。

二是要用奋斗的激情来回答普洱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思茅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我们有一大批默默无闻、敬业奉献、专业精湛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区教育发展的坚实根基。但实事求是地讲,也有少数教师有抱怨情绪,有懈怠心理,在岗找不到感觉、干事提不起精神,这是不行的,这样会误人子弟,害人害己。教育工作者应满怀激情干事业,满腔热情谋发展,要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饱含深情、充满激情。教育行政部门率先垂范,力争学位攻坚,破解就学难题,按照适度超前、科学布局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思茅“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幼儿园12所,新增义务教育学校6所,引进民办学校2—3所,探索跨学段、跨区域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多元需求。

三是要用担当的精神来回答普洱之问。实干担当是做好新形势下教育工作的永恒课题。“我们做了选择,就别无选择”,作为教育工作者,时刻牢记教育的职责使命,敢于担当,面对困难、挑战和考验,有一种我来、我上、我干、我行的勇气,在攻坚克难中冲破改革的险阻、化解发展的难题、办好民生的实事。打造“党建领航”、“头雁讲坛”等频道,组建一支“教育专家智库”,汇聚思茅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教师交流全覆盖,构建区、乡(镇)、村三级学校教研网络,打造“命运共同体”,深入实施“双百计划”等分段分类分层培养培训机制,抓好局机关、教研员、校长、教师这四支队伍建设,凝聚合力,形成以队伍建设支撑教育破题的提质行动。

四是要用严实的作风来回答普洱之问。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教师厅函〔2021〕17号),面向全国中小学校和教师开展为期九个月的有偿补课和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启动思茅区“2021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强化教师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建立教师“师德档案”,规范教师行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队伍。

五是要用良好的业绩来回答普洱之问。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评价,不仅看我们干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我们干成了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是教育质量的提升,高中阶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就是要提升一本上线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管理精细化谋质量,建立“责任管理”清单,完善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构建联片教研制度,全面启动学段衔接,实施初高教学衔接,形成以教学质量体现学校主要业绩的考评机制。本着“家长自愿、成本补偿、非营利性”原则,开展教学延时服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我们将立足实际,找准差距,积极组织开展“新征程上的普洱之问”大讨论,集思广益,担当作为,真正为教育“破题”问症把脉,出实招,出实效。我们把质量提升作为推动教育发展最持久的动力,把教师培养作为推动教育发展最坚实的纽带,把精神树立作为教育发展最强大的支撑,以问促答,以答促变,问出普洱新篇章,答好教育“民生卷”。(作者:思茅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区教育体育局局长李艳芬)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