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畴:嶙峋石漠中的绿色奇迹

时间:2021-08-2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周佳艺 张顺祥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种在石窝窝,春种是一大簸,秋收一小箩。”这曾是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的真实写照,20世纪60至80年代,西畴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5%,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6%,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深重的地区之一。30年来,西畴人向石漠宣战,创造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走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绿色发展之路,大步踏出乡村振兴步伐。

长不出粮的石头窝

曾有来到西畴实地考察的外国地质专家如此形容——“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当地人三餐不续,住的是杈杈房,喝的是望天水,西畴人要向这座石头山要地、要粮,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

(前后对比)

实际上,西畴县历史上本是北回归线“黄金十字带”上的高原喀斯特绿洲,曾经森林茂密、山清水秀。但毁林开荒、人口剧增、能源结构单一等多种因素,造成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向石漠化方向发展,部分地区甚至形成了新的水土流失区和石漠化半石漠化区,给原本贫瘠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西畴县也由此渐渐变成了一个“三光地区”。

石漠变绿洲桑田

面对这样严峻的生态治理困境,西畴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奋起向石漠化宣战,向贫困宣战,凭着“西畴精神”,将石漠变绿洲、石窝变桑田、穷乡换新颜。

(三光新貌。李光聪摄)

“严禁私自砍伐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林木,集体山林禁止砍伐,违者交违约金100元/斤,触犯法律法规的报送司法机关处理。”这是西畴县兴街镇达嘎村村规民约里的内容。当地总结了以往乱砍滥伐的经验教训,痛定思痛,制定了严厉的禁伐规定来保护森林。同时,还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大力发展沼气池,减少烧柴砍树对生态环境破坏等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

此外,西畴县把石漠化治理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研究制定系列治理石漠化模式,制定十条脱贫路径和行业扶持政策“1+4+N”脱贫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整合土地资源,引进资金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农民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果香飘荡桃源地

兴街镇三光片区猕猴桃产业基地便是西畴县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政府投资4.7亿元,发动群众将石旮旯地变成了平整肥沃的“三保”台地。在2015年,三光片区引进了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项目,并动员周边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发展规模化种养殖。

(三光石漠化改造后,连片种植猕猴桃)

依托企业的科技手段,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增值。2018年,西畴县依靠发展绿色产业,在文山州率先脱贫摘帽,37303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截止2019年,公司在三光、拉孩、老街三个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流转土地5000余亩,种植猕猴桃2700亩,猕猴桃年产500吨;还引进枣子、桃、桑椹等30个高附加值的经济林果种苗育苗培育等,年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而自西畴县提出“30年绿化西畴大地”的目标至今,西畴人坚持不懈治理石漠化,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生存条件,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修复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不仅把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5.2%提高到53.3%,也实现了群众增收、整县脱贫摘帽。“山、水、林、田、路、村”的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了绿色发展之路,在石漠化片区形成一批“生产美宜业、生态美宜游、生活美宜居”的美丽乡村,成为了真正的桃源之地。(周佳艺 张顺祥 西畴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