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教育体育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为进一步完善送教上门工作制度,泸西县教育体育局、县财政局、县卫健局、县民政局、县残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泸西县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会同县残联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确保送教上门工作有序推进。全县各中小学校按照文件要求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切实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送教教师上门施教的工作机制。
同时,泸西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能力评估认定的工作。专家组深入到全县8个乡镇,集中对104名适龄残疾(特殊)儿童少年接受教育能力进行了评估认定,根据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做到评估科学、依据充分、结论客观,对适龄残疾(特殊)儿童少年进行评估认定。本着“全覆盖、零拒绝”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分类安置意见,在2020—2021学年度对58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由于残障儿童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确保其通过送教后所提高,对送教老师的爱心、耐心及综合教学素养是一个考验。对此,泸西县教育体育局要求教师重视情感的投入,始终表达对孩子的信任、理解、尊重,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学校选派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此项工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送教工作中,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送教老师每次送教结束后,都会向家长介绍每次送教的内容,告知家长如何巩固孩子所学的知识。此外,送教老师从健康恢复的角度,课前认真学习相关的康复常识,“送教上门”中认真培训家长,让家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家庭康复教育的基本方法,不断地为家长树立教育好孩子自信心,鼓励家长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孩子,积极乐观地抓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
同时,本着注重挖掘残疾儿童少年的发展潜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适应生活、社会的能力为宗旨,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施行“一人一策”。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和体育艺术教育,培养正确的生活和劳动观念。送教内容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送文化知识(识数、识字、识钱)、送生活技能、送康复常识和生活技能、送安全常识(用火、用电、交通安全等)、送关爱(进行心理疏导,传递正能量,激发生活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确保不具备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升全县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活动中,教体局组织教师深入全县58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家里进行送教上门、走访慰问,为残疾儿童送去党的温暖,将残障儿童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落到实处,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行动。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