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花园箐:民族兄弟心连心 黄土变成金

时间:2021-07-2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洪程

“民族兄弟心连心,黄土变成金。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致富感党恩,一心一意跟党走……”7月1日,花园箐业余文艺表演队在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拉河柱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汇演上为观众献上了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傈乡欢歌》。这只业余文艺表演队成员有傈僳族、纳西族和汉族。

(花园箐生态农庄之一)

这是维西县保和镇花园箐自然村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的一个缩影。花园箐是以傈僳族为主体、纳西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山村。多年来,这里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情同手足,共筑中国梦。

讲团结,各族群众一家亲

“我们村汉族会讲傈僳话,傈僳族会讲纳西话,纳西族会讲傈僳族话,汉族会跳傈僳舞、傈僳族会跳藏族舞,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傈僳族姑娘陈金花说。

(花园箐妇女干起活来一点不比男子汉差)

陈金花是维西县保和镇拉河柱村第四支部书记,党员致富带头人。她的家庭就是一个傈僳族、汉族组成的和谐家庭。父亲陈志军是汉族,党员致富带头人。母亲是傈僳族,弟弟和弟媳妇都是傈僳族,侄儿子一岁多。一家人勤劳善良、团结和睦。陈金花是三江红公司的法人,父亲、母亲、弟弟、弟媳妇是公司成员,一家人和睦相处,紧紧围绕发展绿色产业辛勤工作,除了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外,公司还带着村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公司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租用农户耕地80亩。公司每年用工1500个以上,每个工日100元。

在花园箐,陈金花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同一个梦想把花园箐这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团结在一起。走进花园箐就像走进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大家庭。近年来,拉河柱村第四支部以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为重点,建设了一支政治坚定、思想统一、团结上进、维护稳定、带头致富、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及时了解各民族群众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采取多项措施,分层次、有针对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让各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筑中国梦。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党员说朝前,更干朝前,为守住零疫情净土、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建最美村庄、推动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花园箐青壮年人人都掌握一项以上实用技术)

护生态,绿色发展日子美

近年来,花园箐各族视生态为命根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植根在群众心中,村里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村规民约,划定永久保护区,不允许砍伐活立木。群众自觉遵守,人人都是义务护林员,人人都是义务生态管护员,以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方针为保障,以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为抓手,增强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厚植生态沃土,推进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不砍树子,燃料怎么办?走进花园箐就能得到答案:烧水做饭用现代家电,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取暖用电暖炉。与此同时,花园箐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日子在汗水中变美。退耕还林后,天然林禁止砍伐了,炭不能烧了,花园箐人均耕地不到八分的花园箐群众怎么办?在花园箐,青壮年大多数出去做生意、务工,留下少数人种蔬菜。共产党员木丽瑾、陈志军是花园箐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富起来的村组干部。他们是花园绿色发展的领军人,创办公司、专业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花园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在陈志军的带领下花园箐群众投工投劳建设美丽家园)

在脱贫攻坚路上,陈志军走在前头。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陈志军创办的维西三江红生物资源开发公司完成野生珠子参人工驯化繁育实验,到目前,珠子参培育面积达到52亩,每亩光是卖种子的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老陈的基地里还有一宝,那就是本地原生品种红心桃和黄心桃。这两个品种很稀奇,口感好、营养好,已经属于濒危品种,好在老陈已经繁育了800多株,去年,多数挂果了。老陈的基地里的第三宝当数珙桐了,到现在,老陈已经培育了8000多株珙桐。老陈还开了一家生态农庄。他以每亩每年800元的价格租用农户耕地80亩。公司每年用工1500个以上,每个工日100元。

木丽瑾创办了“土里土气”商贸公司和欣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维西县城开了商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从事农特产品经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带动下,花园箐不砍树也能致富,出现了“五多”:做生意的人多、到县城务工的人多、能工巧匠多、收入多、盖新房买新车的人多,成为声名遐迩的小康村。据统计,目前,花园箐242个劳动力中有184个实现转移就业。

花园箐群众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30多年前,有人就提出把花园箐建设成为维西县城“后花园”的愿景。

(花园箐“一碗水生态养蜂场”)

提出这一愿景并非空穴来风:花园箐这个只有98户人家的小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毗邻维西县城,区位优势明显,森林郁郁葱葱,珍稀植物到处都是,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30多年过去了,这个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村里人都很佩服木丽瑾的目光。两年前,他建盖了一座宾馆,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有人不解地问:“在村子里盖这么大的宾馆谁来住?”

老木不仅盖大宾馆,还依山傍水建了一个生态农庄,并建立了一个兰花种植基地,不仅规模大,品质还上乘,在村里数一数二。

这些年来,跟着老木走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眼界也越来越宽广。花园箐人爱美追求美,家家种树种花,户户养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庄越来越美,发展前景十分美好。到目前,花园箐规模大的养兰户就有23家,有两家农业龙头企业,有花卉种植专业户有两户、生态农庄3家,小汽车进了寻常百姓家。

惠民政策鼓干劲,实至名归花园箐。花园箐的路子走对了。群众努力,政府帮忙。最近,政府投资700万元的“兰花村”文化旅游项目已经启动,我们离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花园箐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建家园,花园箐群众境界高

环境美是花园箐群众的心灵美的物化成果----通过治理,花园箐沟从“臭水沟”变成“风景线”。

花园箐沟从村子中间穿过,过去,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整治,显得很脏,很煞风景。从去年开始,花园箐群众分两期投工投劳整治花园箐沟。维西县三江红生物资源开发公司负责人、花园箐上组组长、党员致富带头人陈志军是该项工程的总指挥。在改造花园箐沟的劳动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花园箐下社党员致富能人木建玲在维西县城做土特产生意。为了家乡建设,她放弃每天400多元的收入参加义务劳动。去年,花园箐上下组组织义务劳动,每天都有101人参加整治花园箐沟领劳动;共产党员陈志军捐献玉兰花苗、厚朴花苗810株,用于绿化、美化花园箐沟;共产党员、致富带头人潘志军捐献石头20车,每车300元;维西阿尺目刮传媒公司负责人李林的爱人是花园箐人,李林主动捐献水泥10吨;保和镇党委宣传委员李维红、扶贫工作队员朱建生每天都跟群众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花园箐家家种花,户户养兰)

今年,在实施花园箐沟第二期期间,同样每天都有100多人参加义务劳动,致富带头人木丽谨捐献鹅暖石12吨,花卉专业户陈迎辉捐献花苗11000株,有两名青年用自己的装载机和小型运输车辆免费为改造花园箐沟服务。

在花园箐上下组的村规民约里,没有对不参加集体劳动的处以罚款的条款。 

以前,花园箐上下组确实需要用罚款的办法解决问题,但现在不需要了,群众把尊严看得比金钱重,只要宣传到位,党员和社干部做朝前,就没有人不参加公益劳动。“五比”’新风标注花园箐群众的精神境界,即:比勤劳致富、比庭院整洁、比尊老爱幼、比孩子学习教育、比邻里和睦。

如今,花园箐群众收入多了,房子好了,谁都希望有一个安逸的居住环境。牲畜都圈养了,圈肥、粪便直接运到耕地里。家家都用太阳能和电,很少用柴火,柴草都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房屋后面。按照《组规民约》实行垃圾分类处理,能腐蚀的菜叶、果皮之类的垃圾都集中堆放在菜地里,当肥料用,做到生活垃圾不出户。群众养成好习惯,很少使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实现通组道路及周边无垃圾堆、无杂物堆、无粪堆、无禽畜乱窜、无污水排放“五无”目标,实现‘五好’目标,即生活好、环境好、品行好、教育好、民风好。

(臭水沟变成风景线)

拉河柱村总支书记郜万里的话解码了花园箐“富美、绿美、和美”之谜:“花园箐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动摇,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杨洪程 文/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