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天眼查,包括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北京汇源集团”)等在内的7家汇源果汁旗下公司,以及朱新礼、朱圣琴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超15.90亿元。天眼查还显示,北京汇源集团历史上已收到100次限制消费令,其中2020年1月14日至7月27日,汇源饮料食品公司收到4次欠税公告,欠税总金额超137万元。
曾经果汁界的“国民品牌”为什么沦落到如此境地?
据网络信息显示,近几年汇源果汁负面消息缠身,从当年市值超300亿美元的高光时刻,到如今负债累累被强制执行,从2007年筹集资金24亿港元赴港上市创下当年IPO最大金额,到2021年1月18日被港股退市,从“国民果汁”到被曝出还不起先锋集团400万欠款拿果汁抵债。受此影响,朱燕彤、朱新礼等人均成为了“老赖”。
其实,汇源果汁出现现在的困境是多方原因造成的,高负债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让汇源果汁走入困局的正是其之前最看重的资本运作。
经过梳理发现,从2001年开始,汇源果汁已经开始走上玩资本的不归路。当时就开始密集地通过统一集团、德隆系、达能集团等资本化运作来提高估值。这也是为什么汇源果汁2007年赴港上市能筹集到24亿港元的资金,创下当年IPO最大金额。可以说,汇源果汁为了提高估值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
上市后汇源果汁仍然乐此不彼,在2008年找到了大买家可口可乐,在当年也令外界十分不解,质疑汇源果汁为什么刚上市就要委身于人,这次资本运作其实不仅仅是商业行为。
2008年,可口可乐正准备以179.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全部汇源果汁的发行股份时,被商务部叫停,依据《反垄断法》将其行政刹车。当时有人估算,如果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成功,董事长朱新礼将入账74亿港元。
此举让汇源果汁始料未及,之前已经将所有后路截断,销售渠道全部裁撤,员工裁掉一半多仅剩下不到5000人,也就是说这次收购被叫停对汇源是毁灭性打击,业务回天乏术。
从其财务上看,汇源也一直在干“拆东墙补西墙”的事,在2018年汇源就曾欠下42.82亿元的巨额违规借款,从此之后汇源彻底进入了对外举债的生存模式,不仅如此汇源还拿汇源果汁产品进行抵债和变卖厂房来续命。汇源的迷之操作是,这边负债累累,另一面还在扩张投资新建工厂,产能跟不上,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一切努力都变得没有意义。
质量和口碑双下滑,高光时刻一去不复返
“汇源果汁被强制执行超15亿元”的话题冲上热搜后,很多网友表示:“很久没有看到这个牌子了,以为倒闭了呢。”“汇源果汁好像已经淡出视野,超市都不卖了。”“小时候经常喝,当年的国民饮料,现在都快忘记了。”
汇源果汁的质量问题不单被网友吐槽,还多次被媒体曝光。
2020年11月,河南新乡的一位网友爆料,自己与朋友聚餐时在汇源果汁中喝出不明絮状物。“果汁在往外倒时,流出大块灰色絮状物,用筷子也不易拨出。”事发后,汇源果汁客服表示,当日已经派出经销商前去处理,并与该消费者达成协议,赔付五箱汇源果汁。对于造成此事件的原因,客服解释称,有可能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纸制包装漏气导致的。
2019年9月,家住上海的杨女士向媒体反映,自己在家门口的超市里买了一盒1升的汇源果汁,当天没喝完,就放冰箱里了。第二天晚饭的时候准备倒出来喝,结果倒出了米粒大小的白色霉菌。杨女士就带着果汁去了超市,当着老板的面把盒子剪开,结果里面的景象更加让人作呕。拳头大小的霉菌聚集成了球状,漂浮在果汁里,霉斑有绿的,也有白的。看一眼生产日期,没过期,买的时候也没胀包。对此,汇源果汁客服同样用“运输过程中漏气所致”的说辞来搪塞消费者。
一代果汁大王,10多年间,就从云端跌到了谷底,让人扼腕。
曾经家喻户晓的“国民果汁”,如今在商超货架上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市场占有率和口碑不断下滑。业内人士认为,汇源集团应该注重产品质量,保证合作运营商良好运作,不要砸了自家的‘金字招牌’。同时还需要改善管理模式,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两手抓牢,依然有‘翻盘’可能。”
综合:北京青年报、每日经济、中国商报、中国质量新闻网
整理:刘静
标签:汇源,果汁,已经,集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