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塘“擦拉”:尽展藏乡民族魅力

时间:2021-07-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七林拉姆

锅庄,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广大康巴地区,是藏族的民间歌舞,在节日或者农闲时举行,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锅庄舞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受不同地区、不同方式和劳动对象和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锅庄内容和称谓,如“擦拉”是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地区对锅庄的称谓,有玩耍欢乐之意。

建塘“擦拉”历史悠久,是建塘人民在长期的农牧文化背景下,在日日夜夜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在独特的地域背景下,建塘“擦拉”不仅具有庄重平稳的风格,还具有浓郁的个性特征。建塘“擦拉”歌舞的曲调将轻盈、活泼、庄重、豪放相结合,跳舞时搂腰搭肩、弯腰屈膝,舞蹈开始时平稳舒缓,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轻快,最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建塘“擦拉”的风格多样,不仅体现于它丰富的歌舞中,更主要的是建塘“擦拉”可分为“擦尼”与“擦司”。

“擦尼”意指古锅庄,其歌舞庄重平稳、有力、典雅、古朴,是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举行的,其舞步缓慢、稳健。舞蹈时只能跳专门的动作。唱腔则悠长、多装饰音,擅长抒情,在抒情中蕴藏着内心的激情。唱词是传承下来的固定词,对仗、比喻都很讲究套词严谨,旋律浑厚、庄重,内容上较多地放映了奴隶社会和原始宗教状态,带有浓厚的祭祀性质。例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丰收啊丰收》等,这种“擦尼”多为老年人和宗教界喜爱。

“擦司”意为新舞,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形成的新编的“擦拉”,其具有浓郁的新时代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在歌、舞、词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丰富。舞姿和歌词内容较灵活,反映了生产劳动、歌颂了生产的发展,歌颂党和美满生活、表达爱慕之意等。歌词内容可即兴发挥创作。且舞步很不受约束,可大胆创新,具有活泼、浪漫、抒情的特点,代表着新的事物,新的追求和理想,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颗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正好可以用来表达建塘“擦拉”丰富的形式与内容。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建塘“擦拉”也在不断地被保护与流传。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6年建塘“擦拉”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国家级“擦拉”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4名。另外,建塘镇镇文化站对原有的“擦拉”音乐、歌词进行了系统的录音存档,并且每年都组织各种“擦拉”表演或比赛活动;州、市、镇文化部门将“擦拉”的音乐、舞蹈改编后,融入了民族广场舞中,深受群众的喜爱。同时,当地教育部门注重从孩子抓起,特意编排了融合“擦拉”等民族舞蹈精神的民族舞课间操,在中小学校推广。从2008年起,“擦拉”进入校园,每天都进行课间操“擦拉”的训练,对“擦拉”的传承保护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建塘“擦拉”记录了建塘地区的发展历程,也代表了建塘人民的思想感情与信仰。“擦拉”把建塘地区的经济发展、民风民俗体现得淋漓尽致,凝聚了各方面的精华,体现了民族精神,是建塘藏族人民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是一朵不可失去的璀璨的民族艺术之花。(七林拉姆  香格里拉市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