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兴:打通致富通道的“引路人”

时间:2021-07-0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左超 沈浩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普洱市人口第一大县,属“民族直过区”,境内世居拉祜、佤、布朗3个“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20多万贫困人口占全市三分之一,是国家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说心里话,刚开始,组织上派我到澜沧,我心里也没底。”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回忆起5年前的赴任情景时说。尽管之前在普洱市扶贫办主任的位置上,他对全市贫困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到人口约50万、贫困人口居全省第4位、全市第1位的澜沧县当脱贫攻坚战“一线总指挥”,他感觉“责任重大,压力巨大”。

坚定信心,兑现庄严承诺向贫困宣战。上任伊始,杨中兴便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立誓践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他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遍访了全县所有乡(镇)、贫困村,白天走村串户访真贫,夜间深研细谈商对策,找准症结、开好药方。

全力打通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通道。如今,走进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俨然一幅全域旅游的景象,村民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可几年前的老达保却是另外一番情形:发展思路不清、路不畅、业不兴,贫困发生率高达79%。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是老达保村民的显著特征。杨中兴先后11次深入老达保村调研,为老达保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寻求对策。如今,老达保村在“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下,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走上乡村旅游之路,把拉祜民族村寨做成了旅游文化企业,村民全部入股走上致富路。老达保是澜沧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直过区”精准脱贫之路的缩影。

收官之战,澜沧战绩不凡。全县21.1万人脱贫,GDP年均增长12.1%,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获批“2022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古老的澜沧挥别了绝对贫困,兑现了向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抓实基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2017年5月26日,注定要载入澜沧史册。这一天,澜沧景迈机场正式通航,各族人民离首都北京的距离从未如此近过,澜沧与外界快速沟通的立体交通网已初步形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澜沧发展的最大因素,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杨中兴带领县委一班人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超前谋划,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并带头严格落实县处级领导联系重大建设项目制度,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协调保障,有力推动了重大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几年来,全县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26.78亿元,全县村组道路覆盖率超过90%,思澜高速建成通车……

转变思路,走绿色发展之路。茶是澜沧最优质的资源之一,也是当地群众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杨中兴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作为突破口,创新工作方式,提出了组建以10户村民为一组、自由组合的同心互助组,实行单元化管理,有效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支持申遗、参与申遗、宣传申遗,共同保护好大自然的恩赐、老祖宗的馈赠。

“素质性贫困是未来发展最大的制约,我们要把提升人口素质这项工作长长久久抓下去。”杨中兴说,全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短板必须尽快补齐。近年来,澜沧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机遇,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如今6000人规模的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6000人规模的两所新建高中让全县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杨中兴还紧紧抓住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的重大机遇,在全县推进“产业+技能”科技扶贫、开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短短几年里,培养出产业技能型人才、新型农民数千名。(左超 沈浩)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