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文化惠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昆明市西山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文化惠民工程投入,不断深化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打下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摸实民意 文化惠民投入多样化
2016年以来,西山区累计投入达标建设资金609.05万元,完成全区13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化改扩建,实现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改扩建达标率100%的目标。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已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获评为国家一级馆。深入街道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及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每年文化惠民演出均不低于500场,惠及群众不低于30余万人。
全区配置文化站(室)公共文化资源11类54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达到100%。在保证免费开放服务的基础上,区图书馆新建5个特色分馆,组织开展全民阅读、“你挑书我买单”等系列活动。区文化馆推行延时服务措施,周开放时间达72小时,全年服务群众近10万人次。同时,从民族特色文化、社区群体文化等方面着手,打造特色文化项目76项,开展戏曲文化艺术节、公共文化学校等各类特色文化项目,持续推出“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助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2021年,面向市民发放第一批西山区文化惠民消费券共计3000套,企业和政府共投入100万元。
推陈出新 文化品牌打造多样化
西山区以节庆活动为契机,开展民族歌舞、非遗展示等精品节目展演,在全区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观音山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精心打造“三月三”民间艺术节、西山音乐节等区级文化品牌,形成火把节、团结山歌调子会等社区文化活动品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当地特色文化和创意旅游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此外,西山区近年来创作有《西山嘿哈》等5首歌曲宣传推广,编创有《滇池夕阳》《赶花山》等声乐、舞蹈作品,创作有未成年人作品《时针时针快快跑》等,创作有外来务工人员作品《把一切献给党》等,多年来荣获金奖、一等奖、银奖、优秀组织奖等数次。
更新换代 数字资源建设多样化
西山区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2018年完成藏书量184册的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以及藏书量787册的珠宝收藏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目前该项目稳步推进中。陆续建设西山掌上文化App、行走西山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等线上文化阵地,推出“春节不打烊”“款西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文化大餐。
补充延伸 总分馆制形式多样化
西山区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10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1个,农家书屋121个。目前,以区文化馆为总馆,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到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
按照“1个总馆+10个分馆+若干个服务点”的模式,西山区搭建“上下联通、资源共享、有效覆盖、服务联动”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在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地设立图书馆分馆和馆外图书流通点。建有1个总馆、10个分馆、121个服务点,45个馆外图书流通点,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杨婧瑶)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