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自治州,居住着哈尼、彝、汉、苗、瑶、傣、回、壮、布依、布朗、拉枯等十一个世居民族。由于各民族居住和生活的地理条件、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也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项、省级63项、州级212项。红河州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多种方法,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制定保护发展规划,让红河非遗能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制定保护发展规划 保障经费投入
为保障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2018年实施《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对传承人的认定程序、权利义务、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规定。
(花腰彝族石屏文旅局供图)
州人大常委会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保护条例》的贯彻落实。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保障传承活动有效开展,2016至2020年共争取中央和省级非遗保护专项经费1677.16万元用于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传承保护;此外,将民族文化旅游作为重要发展的一部分,编入各规划当中,为红河州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
“非遗+”活态传承的“薪火”
红河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名城、传统村落等,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建成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镇村。开发元阳哈尼梯田、屏边滴水苗城、弥勒可邑小镇、河口盘王小镇等特色小镇提升民族文化内涵,以重点项目建设融民族文化、地方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开发民族文旅融合的观光和体验性产品,培育和创新民族文旅体验产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同时,以民族节日庆典为契机,挖掘民族节庆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开发创新民族节庆旅游项目。依托哈尼族“矻扎扎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庆,举办既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民族节庆文化活动。通过直观感性的形式,让游客身处其境地了解红河州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有利于红河州非遗的进一步传播。
此外,红河州针对民族刺绣绚丽多彩,旅游商品众多等特点,进一步挖掘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优势。依托已创建的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有限公司、建水县传承紫陶店、红河州花腰新娘文化产业开发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着力打造一批紫陶、锡工艺品、民族刺绣、红河有礼等红河特色旅游商品。
(哈尼古歌 红河州文旅局供图)
利用红河州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打造红河本土性大型演艺节目,创意提升哈尼古歌、金临安民族民俗歌舞晚会、舞剧《诺玛阿美》等一批重点民族旅游演艺项目,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演艺项目,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供给格局。
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增收致富
为有效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州不定期通过举办非遗技能培训、比赛来守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提高了各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同时让非遗进校园,促进学生近距离体验非遗、了解非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保护传承地方非遗文化。在线下举行非遗活动,让大家深入了解非遗,现场体验,参与互动,使非遗更加贴近生活。
以建水紫陶非遗技艺传承为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和她的团队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非遗技能培训,不仅教会了乡村青年一技之长,还让他们能留在家乡就业创业。通过参加培训,学员在职业技能提升的同时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学员的家庭年收入由参加培训前的不足万元,到学艺五年后年收入达六万以上,实现了增收致富。(李纹秀)
(责任编辑:黄俊飞)